关于德育老师:德育,应该怎么教?

  1. 关于德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为第一,可是这个“德育”应该怎么教呢?是不是政治课啊。

上海交大施索华老师,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在今天的新闻联播上,关于德育教育的, 内容很不错。哪些是德育的好老师,施索华、陈果、刘西拉、还有现在不怎么谈论的于丹老师。

 

1.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上海高校:发挥名师效应 带活思政课堂

http://www.xwlb.tv/17596.html

为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去抽象枯燥的面貌,让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上海高校以名师效应带动课程改革,带活了整个课堂。

在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老师主讲的是思政课,却被称为“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从国学典籍、名人传略到社交礼仪、生活智慧,同学们没有枯燥的感觉。

要做好这碗汤,不光佐料要丰富,最核心的味道还是真情感。在大学里,很少有课后作业,但施索华的课却经常有,比如这次的作业是,为父母做一顿饭,或者写一封家信、聊一次天。

而这本漫画册,则是同学们的一份假期作业,讲完爱国的主题,施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暑假去追寻历史。1795后的学生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延安吴起镇,书本上的长征在他们脚下变得真实起来。

 

复旦大学的年轻教师陈果

不但是首批名师之一,还被称作校园女神,在网络上人气爆红。对于当好思政课老师,陈果最重要的心得之一是平等。

陈果的另一个教学关键词是分享,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交流,多数时间都是陈果提问题,大家共同找答案。

教过的学生从85后到90后再到95后,陈果把固定的教学内容拓展为一个个适合他们心理需求的话题,从当年火爆网络的《关于爱情》到至今热门的《孤独与寂寞》,陈果还把教学心得写作出版,与更多老师学生分享,共同塑造心灵的成长。

2.         “选到施老师的课,好幸运”

■ 有人说思想政治是生活中的盐,可是抓一把盐给人吃谁吃得下。我把思政这把盐放在了生活和文化这碗汤里。

■ 大学是人生的加油站,来加油站加油的车是豪华是普通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自己加满油。漫漫人生路,为了跨越万重山。

■ 孩子,没有事情的365天,我在工作室等你。

 施索华教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一个“冷门”课程硬是被她教成了热门课,想选修的同学都会经历一场“抢课大战”。 

施索华的课堂没有空洞的理论、陈旧的套话。讲解理论,她更愿意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谈及理想,她更愿意听听学生的业余爱好;讲到大局,她总会先问问学生的烦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小处着眼的老师,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 

施索华有自己的想法:“《论语·为政》篇中讲,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这就是政治啊。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也是一样的,不要空洞地说教,要脚踏实地地践行。只有小事情做好了,才不会有大事情发生啊。” 

天气降温了,施索华在课堂上请学生给父母发送一条短信:“天冷加衣。”一语未毕,已有学生红了眼圈。学生恋爱了,施索华在课堂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教他写“高段位情书”,字句之间,让学生领会感情不只是一时冲动,更需要负责任的态度。 

20082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设立施索华工作室,并开通24小时热线51863344,随时预备为学生提供帮助。 

“和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交流,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对教学很有帮助。而且,工作室还会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施索华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大课堂,她随时待命,因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有学生需要她的帮助。 

 

“选到施老师的课,好幸运”

“大二上学期同宿舍4号铺的同学向我推荐施索华老师的课,大三上学期我向1号铺推荐,大三下学期1号铺又向他朋友推荐……没有上过施索华老师的课似乎总有些遗憾。”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枯燥乏味”,施索华在课堂上简直是“妙语连珠”。在学生自己整理的“交大百科”里,有刷新了无数次的“施索华语录”:“女性的独立意识要体现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生活上自理;他要离开你,你只需轻轻地说一句:‘慢走,不送’”“人性的完善是信仰、求知和仁爱,人格的完美是可敬、可亲和可爱;漂亮固然好,内涵更重要;人生百年如一瞬,漂亮只是零点几瞬吧”…… 

听完课以后对思修课“路人转粉”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走过最有趣的路,就是施老师的‘反套路’。”学生艾鹏亚开玩笑说,她一开始选这门课完全是出于从众心理,第一次上课只是坐在后排,想着把这门课当作“自习课”,没想到听了一节课后从此就爱上了思修:“施老师讲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和思想道德相结合的东西,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所以那节课上不但没有开小差,还觉得听45分钟根本不够,想让施老师再多讲一会儿。”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神内守”“君子不器”……古代典籍中的语句常常出现在施索华给学生的回信中,她的课堂则被学生称为“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施索华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作家,却最终成为了一名思政课教师,于是,她像文学创作一样去写教案,像编剧一样去演绎教学过程。她相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施索华的课堂内容是丰富的,从礼仪知识到人生智慧,从医学到心理学……因为她知道,没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和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施索华不是一个依靠“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距离的老师,她依靠的是亘古不变的真情:“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块柔软的地方,比如友情,比如亲情,比如爱情。触摸到这块柔软的地方,是可以打动人的,我在讲‘大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时,情到深处,许多女同学都哭了,有些男同学眼睛也红了。” 

年轻时,施索华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姐姐,现在她觉得自己更像母亲了。“一年级新生挥之不去的情愫就是对家庭、对父母的思念,需要有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师给他关心和呵护。”曾有个男生来到施索华工作室,可并不说话,问他怎么了,只说“来看看”,却也不走。施索华并不勉强他,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她大致猜到,这个倔强内敛的孩子想家了。果然,过了一会儿,男生主动吐露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作为学生亲近、信赖的老师,施索华的关怀与奉献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 

 

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施索华的热心与“能量”,是上海交大尽人皆知的。一次,有位家长因孩子想退学而在学校食堂苦闷地坐了一整天。食堂大妈得知后,立刻举荐施索华:“去找施老师嘛!”通过和家长、孩子的交流,施索华最终使孩子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来找施索华倾诉的人越来越多,她愈加忙碌了。好在,她没有后顾之忧:“我先生和女儿都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20多年了,我感动了许多人,自然也会感动离我最近的人。”

施索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施索华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示范点”主持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标兵人物、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上海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育才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特别贡献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凯原”十佳教师、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唐立新教学名师奖”等。其著作《施说心语—大学生的心灵花园与成长驿站》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三等奖。《“施礼”有话—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为中国教育报推荐为2013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书目之一。2007年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主讲,200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主讲,2012年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在“爱课程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大学生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学堂”上线。

1.         上海交大刘西拉

2015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表彰大会昨天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刘西拉老师被评为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刘西拉教授曾为交大新闻网“学者笔谈”栏目撰写文章,阐述他的为师、为学之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教育楷模的风范。

刘西拉:对教师最重要的评价来自学生

教育:神圣的事业

 我成长在一个教师家庭,我的父亲曾是中国药科大学的终身教授。在他的会客间里至今挂着赵朴初先生赠给他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心中,教师是神圣的,讲台是神圣的。我以为,对一个教师的最重要的评价是来自学生,而老师最大的喜悦就是教育出一批能为自己民族的强盛奉献终身的学生。所以,我十分珍视教学,视教学为生命。

专业教学:思想教育的载体

 我不是一位思政教师,但和许多专业课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是关系我国前途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讲物质的东西多了,讲精神的内容少了。这似乎成了一个趋势。我长期接触学生,觉得年轻一代是单纯的,是有一腔热血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这股热血没有变成他们应有的非常好的精神状态?

 十三年来我教授的“土木工程概论”是学生很喜欢的课程。课程面对的是一批完全没有土木工程概念的学生,但这门课对他们一辈子从事土木专业却事关重大。多年的实践效果是我原先未曾估计到的。没有想到每一次讲课都是以学生热烈的掌声结束,也没有想到许多同学会在听我课时流下眼泪。现在这门课是上海市精品课,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同济每年都邀请我去讲授有关内容。这门课表面上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启蒙,但内涵的主线是要从思想教育的高度来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我国正在从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又面临着各技术强国纷纷参与我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但土木工程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收入并不高。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事例来颂扬这个专业和颂扬为此专业奉献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每当学期结束,在批阅学生们写的学习心得时,我几乎爱不释手、彻夜不眠。我也没有想到,听过这门课后有那么多同学直到现在还和我保持着联系。

 我觉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老师的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同时是思想教育的载体。现在是开放的环境,不能仅靠封闭环境下那种“灌输”的思想教育方法,一定要从时间、空间上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各种活生生的经历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期望大家能共同努力“加强思想教育的意识,寻找思想教育的载体,减少思想教育的痕迹”。

教学改革:不搞“克隆”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的一套,其特点是“非常专业化”,在国际上称之为“第三代工程师”的教育模式。现在受教育的应该属于“第六代工程师”,他们应该在系统工程、学科交叉和信息全球化方面有质的飞跃,但是我们现在的专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看,还基本上是前苏联的一套。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注意“底层”上的实践,不注意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特色。我们喜欢“统一”,教材要“全国统编”,名师评定标准要大家一致。

 一流大学的教学不应该“克隆”,应该允许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潜心积累,逐渐形成各家独特的风格,用不同的体现新时代精神的教学理念。我现在听别人谈“教学改革”,很注意是看他们在课堂教学上有没有涉及到两个要点:第一,是不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不是重视“个性”?第二,是不是把教育的重心从“知识传递”过渡到“能力建设”?是不是重视“能力”?我认为这两点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

 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上,原来一直是私塾教育,充分重视学生“个性”,按学生的个性制定教育计划。这样培养的成功率高,但效率不高。后来我们学西方搞班级教育,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由固定的教师上课,现在再加上全国统编教材,这样效率高了,但成功率不一定高,因为学生的个性照顾不够。国际教育界一致的看法是:新世纪的教育应该回到“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目前的信息传递水平下,我们还不能普遍摆脱“班级”的教育形式。那么,如何在班级的形式下照顾学生的个性?这就是“前沿”。这里包括:老师如何在课堂上采取交互式的授课方式?老师如何准备提问的教学笔记?老师如何用最快的办法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如何加强对训练助教和学生都非常有效的“习题课”?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一味地靠传递知识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教育的重心必须转到能力建设上来。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授人以渔”的问题。我们考查教学的效果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了多少内容,而是看这门课结束以后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看学生毕业后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些年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按“教一、做二、考三”来逐步提高难度就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我们不搞那些“教三、做二、考一”使大家都“happy”的教学,我们甚至要顶着一些压力来坚持我们的原则。我希望看到的是,当学生毕业后,回答他们在交大印象最深、获益最大的课程时,他们会提到我们。

 科学研究:工程领域的特色

 现在有关大学教育的讨论中,从一些重要的讲话到一些优秀案例的介绍都集中在“科学家”身上,这有一定的片面性。钱学森先生的老师冯·卡门说过:科学家是在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创造一个从来没有的世界。科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而工程师的工作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还要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对科学家要强调“原创”,但是对工程师就不一定,工程可以是“革新”,可以是原有技术的“集成”,也可以是其它领域技术的“移植”,但是工程必须“应用”。所以对工程师来说,不是强调“大胆怀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个科学家进行了100次实验,前99次都失败,最后一次成功了,那他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但是对一个工程师来说,99个工程都成功了,最后一次失败了,那他可能会进监狱。这就是工程师对错误的“零容忍”,工程师的责任太大了!所以,我以为在工程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如果后两种能力不行,他的创造能力等于零,甚至是负号!

 我们都期盼着我们国家多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似乎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诺贝尔奖金在科技界是颁发给除数学外的基础科学,并不包括工程技术领域。在我们渴望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时应该认识到: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超越西方的条件。任何工程技术的科研成就必然依靠工程发展的背景。中国目前正在从事涉及到十三亿人口城镇化的建设,这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等同,是整个二十一世纪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我们喜欢讲“高科技”,认为那是“朝阳”,但是什么是“高科技”的明确定义?似乎不清楚。我们不喜欢谈“传统工程领域”,认为那是“夕阳”,但是不明白国家要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不可能离开这些“传统”领域的建设。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高科技”的发展和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这个“载体”结合起来呢?若能这样,我们的“高科技”和传统领域都能达到国际领先的地位。当今,上海的“振华重工”击败了日本,承包了美国旧金山的新海湾大桥的全部钢结构制作,并成为该领域国际规范的制订者就是辉煌的一例。

 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者总是盯住工程实际中提出的问题。许多问题的解决当然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去做,但是只有把眼睛紧紧盯住现实世界,这才会超越前人。在工程领域不乏一些求数量的人,他们的力量很大,产量很高,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众多的论文,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许多内容相互重复,二是缺乏真实的工程数据论证。

 工程领域和基础科学一样,都有一些“权威”,大家对“权威”的评价其实是看他们在本领域的作用,而不是看他的头衔。有的人在本领域稍微沉默一段以后,大家都会打听他,很想知道他最近在做什么。当大家听了他的大会报告后,就会说“啊,其它的大会报告可以不用听了”,这就是权威。当然,也有一些“权威”,他们经常到处做报告,用的都是讲了好几年的(或是别人那里拷贝来的)PPT;还有一些“权威”一直在讲“新潮流”,当你发现他讲错了再提醒他时,他说“这个内容我已经不搞了”,原来从开始就没弄懂。

 工程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表达应该是简明的。我在美国学习时的指导教授告诉我,“复杂的表达一定是丢失了什么东西”。所以,我认为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明的表达是高水平,反之是低水平。这位指导教授还告诉我说,“简明是工程的艺术”。我认为“简明”并不简单,这需要更深刻的思维。过于复杂的表达在工程界等于“自杀”。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双翼,缺一不可。长期搞科研的人员从事教学是很必要的,可以把长期紊乱的思路缕清,对下一步继续科研极有益处。长期不搞科研的教学会失去活力,不但会把活生生的内容教死,还会把原来“立体”的启示教成“平面”的教条。一个教师不脱离教学和科研,就是不脱离“第一线”,那整个生活和工作就会变得踏实。

 六十年前,我初中的班主任曾经推荐我们看一本书,叫《古丽娅的道路》,其中有一句话,“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六十年来,这句话逐渐成了我的座右铭。老师,不但自己要燃烧,还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人物小传

 刘西拉,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1963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任上海交大建工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兼土木与建筑工程系主任。

 现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执行委员、国家代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工程组织联合会(FEIAP)执行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土木工程中的知识系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等。1985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结构科研奖。1994年被国家科委任命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8年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授予“Rinker杰出学者”称号。1999年当选为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副主席。1999年获法国帕斯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上海教学名师”,两次获上海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

 负责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结构工程学科发展战略”(1991)和“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的起草。2004年任中国科协“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主报告的第一起草人。2006年以来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聘为撰写《20062007年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年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的首席科学家。

问:大学生活什么样?

罗川:进入大学的第一天,系主任刘西拉教授跟同学们见面。刘西拉教授是个传奇,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之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他还是一位小提琴家。当然,他的太太比他还牛,毕业的时候有清华电力工程和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的双学位。

刘西拉老师积极倡导计算机技术与土木工程的结合,当时工程计算普遍采用FORTRAN,但他要求学生还要学,并且自己教授C语言。他是希望同学们不仅把计算机当作工具,更要把计算机当作改变世界的力量。在刘老师的启发下,研究生的时候,我选择的方向就是数据库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这个方向,从这里走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问:读书、恋爱、社团(兴趣)、实习、创业、寒暑假期、锻炼身体,请你按重要程度排序,并阐述理由。

罗川:在学校,学习当之无愧是第一重要的,第二个是锻炼身体。至于大学生创业,今天的中国,拥有了更友好的创业环境,资金更丰富,技术更普及,思想更开放,社会也更包容。不过我仍然不赞成大学生辍学创业,也不支持大部分同学在毕业之后就立刻创业。

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即使再上一遍大学懵懵懂懂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还是趁着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时候,让自己好好地去读书、去恋爱、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吴晓波讲,大学生没钱谈恋爱、没钱发展兴趣的时候,要敢于问银行借钱。现在的社会更加商业化,的确有很多东西,需要资金来支持,敢于借钱,在40岁之前,家庭负债比例达到60%都没问题。我很赞同这个理念。

我不太爱锻炼,不过宿舍里有两位体育狂人,每天一听到那个广播“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就管三七二一,拉着我去锻炼。锻炼的习惯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到现在也仍然坚持。每个星期至少游两次,每次游1000米。

从二年级开始,我也开始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做过学校广播台的学生台长,还担任过辅导员。这些事情挺好的,对于提升社交能力和培养领导力都有绝对的帮助。

问:回想大学生活,大学生活给你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罗川:大学的第一天,系主任刘西拉教授跟我们谈话。他那个时候已经47岁了,刚刚才提了正教授。现在的同学对文革已经缺乏直观的感受了,刘老师那一代人,被耽误得很严重。生活就是活着,学术荒废好些年,知识分子还要承受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刘教授和他太太在普渡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都已经过了40岁。这么个知识分子。他对我们说:“人生里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困难大到你想不到,但是只要你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和千万老百姓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你就有生活下去和努力下去的勇气。”

当时我把这句话记在笔记本上了。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这句话对我是最宝贵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创业,遇到的困难都比想的要大,而且越深入,越困难。

问:如何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就业的选择、转行的选择,辞职职的选择、创业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煎熬,每一次决定也都有舍弃,如何平衡内心的纠结?

罗川:我觉得有个根本的问题,我们要问自己。每位同学也要问自己,就是创业到底为什么。如果是为了快速实现人生的致富目标,如果加上风险因素。从概率上来讲,创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尤其是没有社会经验的人去创业。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纠结就永远平衡不了。

生物课上老师问:如何才能正确分辨章鱼的手和脚?学生答:放个屁给它闻,会捂住鼻子的就是手,其他的就是脚。全班皆倒。

和女朋友吵架冷战了,我想和好她不理我,于是上午我给她支付宝转了520元,然后又转一个1314元。后来她发来一条信息:有诚意的话,一句话就不要分开两次说!

2.         刘西拉和涛哥

50年前的清华大学,一个读土木的男生和一个学水利的男生喜欢上了同一个女生。后来女生嫁给了读土木的男生,他叫刘西拉,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女生叫陈陈,知名博士。而那个被踢掉的男生,他姓胡,名为锦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涛哥都会失恋,何况我们...,七夕欢乐!

刘西拉

现在的学生讲物质的东西多了,讲精神的内容少了。这似乎成了一个趋势。我长期接触学生,觉得年轻一代是单纯的,是有一腔热血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这股热血没有变成他们应有的非常好的精神状态?

对科学家要强调“原创”,但是对工程师就不一定,工程可以是“革新”,可以是原有技术的“集成”,也可以是其它领域技术的“移植”,但是工程必须“应用”。

钱学森先生的老师冯·卡门说过:科学家是在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创造一个从来没有的世界。科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而工程师的工作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还要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

指导教授告诉我,“复杂的表达一定是丢失了什么东西”。所以,我认为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明的表达是高水平,反之是低水平。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双翼,缺一不可。长期搞科研的人员从事教学是很必要的,对下一步继续科研极有益处。长期不搞科研的教学会失去活力,

我觉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全是思政老师的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同时是思想教育的载体。

 

 

 MORE
education.html
education1.html
education2.html
education3.html
education4.html
education5.html
education6.html
education7.html
education8.html
education9.html
education10.html
education11.html
education12.html
education13.html
education14.html

 

视频杨振宁-科学教育科学与生活
Ph.D 什么是博士·论文的做法
科学杂谈·科学与上帝·科学方法

教师 - 人类灵魂的技术员儿
教育不完全 = 知识
视频集:于丹,克林顿,乔布斯
学习与内功” | 职场“内功”
成功的人生 | 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强调教育
大学的教育,伟人和大器的教育(总书记和总理级的)
德智体美劳 - “德”与成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毛、蒋先生的共同导师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诸葛孔明的实践典范

励志 成功 水木清华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