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内容:

目录

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1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2

施一公: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三大素质 + 秀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6

清华生科院院长王宏伟:人生没有标准程序... 13

颜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即兴发言:勇敢做独一无二的你... 14

在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校友代表发言... 15

青年毛泽东失传已久,《心之力》惊现于世!... 17

 

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

 

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

 

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而是论述清楚。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

 

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 但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

 

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形成的第一步,是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识树主干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门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至少要有一门语言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John Nash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1960年代台湾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谓ibid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et. al.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browse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conceptualize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台湾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做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10. 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施一公: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三大素质 + 优秀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1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2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Nikola Pavletich
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

  1996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 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陈大同)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3
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
Nikola Pavletich
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

  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 Nature 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 (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 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4
挑战传统思维
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  

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

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严密的逻辑是 critical analysis的根本。

今天的情况与当年大相径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埋头专业、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在这样的领域,不能要求以SCI文章或影响因子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就算在基础研究领域,也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板指标去评价,这事实上是在束缚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施一公 演讲谈人生经历与感悟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今天,我采用的标题是我5年之前和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分享体验时用的标题,“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

 

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之路。

以前我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会讲得特别长,而今天这部分只有一张幻灯片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掌声)。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85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掌声)。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在座数理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能有同样的纠结,数理好往往学生物、化学不灵。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所以说,我选专业第一不是凭兴趣、第二不是凭专长,而是凭清华老师的一句话(笑声)。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了。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不管国内就业情况怎么样,其他学科情况怎么样,但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你们可以去查查,麻省、斯坦福、哈佛最大的学科是什么。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本科讲完,我来讲一讲海外读博。我在清华提前一年毕业,那是在89年。当时我对学术没有兴趣,而对从政感兴趣。可能有些同学了解,当时我父亲的去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认为从政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可以为老百姓说话、做事。我当时想去从政。而从政又没有门儿,觉得要先去经商。所以当时和清华大学科技批发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代表公司去香港经商的机会,做公关(笑声)。你们难以想象吧?看这施老师还挺能说会道的,做公关应该还不错。我年轻的时候比现在强太多了,结果就业合同因故被撕毁。89724纠结一晚后,我决定考托福GRE出国。在年轻的趾高气扬的施一公心里,出国不是一条路。最终我决定出国读生物学博士。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很辛苦,尤其前两年心情很不稳定。由于我数理思维太严谨,常常绕不过这个圈,总觉得学生物怎么这么难。有一门生物学考试三次考试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我去求老师放我一马:“我是一个好学生,对学生物还在适应。如果我不及格的话,我会失去奖学金,没有奖学金的话我会读不下去,只能退学。”他戴着眼镜眯着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是不是一个好学生(笑声)。他最后给了我一个B-,我对他真的非常感激。在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时,我第一次回霍普金斯讲课的时候,我去拜访这位教授。我问他,您还记得我当时求您放我一马给我及格吗?他说,我怎么能忘记呢!(笑声)其实因为我对专业没有想好,在读博的前两年一直非常纠结。平时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着;听讲座也是,听了十分钟就睡过去了,大家一鼓掌我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块走。(笑声)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会这样。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出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信心大增,因为结果出来了;到了毕业那年,博士五年级,我感到,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个工作。

 

博士读完之后,我不清楚我能干啥、也不清楚我会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曾想过转系:转数学系、转计算机系、转经管系,转任何一个系我都觉得易如反掌,因为这些都是能发挥数理长处的地方,但我没有转。因为我在说服自己,也许以不变应万变最好。如果急急忙忙转系,也许去了之后会发现数学、物理、经管可能更没意思,所以我在说服自己,也许生命科学真的是21世纪的科学呢。就是一种在矛盾中在往前走。在19954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清华的时候,曾是清华活跃的一分子,小发明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做公关,所以我想也许我可以从商。所以我还面试了大都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的职位,卖保险,而且拿到了offer。我差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卖保险的人,当时有六位数的工资。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这个经历也很有意思。

 

1995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到现在还不到20年。9512月我写了一篇日记,我说,该去explore的机会,你也都explore了,现在轮到你静下心来,从此之后不再起二心,好好做学术。我也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从9511月到现在,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也告诉自己这(种兴趣)一定可以培养起来。在座如果有同学感觉对所学领域没有兴趣的话,我想你比不过我。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说你天生就有,不是说你听一个讲座突然灵机一动就对一件事感兴趣,我觉得都不是这样。

 

博士后这几年在外人看来极其苦,其实自己身在其中并不觉得苦,我经常觉得自己不这么做的话就亏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9511月到974月,我博士后做了一年半,拿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的机会。当时挺幸运的。普林斯顿不像哈佛大学那样有很多学院,像医学院、法学院等等,而是只有一个大学本部加一个国际关系学院,很小。我认为普林斯顿是一个学术圣地。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在面临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美国多所大学邀请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普林斯顿,可能去过的人会有感受。我觉得我挺幸运的,974月在普林斯顿开始独立的科研生涯。其实我对专业、对研究曾经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觉得我还是走过来了。我也劝在座的同学,当你有迷茫的时候,我建议你们,不要觉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问题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认可。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因为你一旦掉队了以后,你的心态会改变,很难把心态纠正过来。



下面我来讲一下第二部分,认识你自己。

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是偶尔有insecurity的感觉。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可能大家很难想象。举个例子,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解释“勒夏特列原理”,我那时候开小差,没听懂。后来看书我竟然也看不懂,觉得崩溃了。我总觉得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聪明,真的感到自卑。放眼望向你周围,当别人和你差不多聪明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比你聪明。所以当你觉得别人比你聪明的时候,他并不一定比你聪明,不要太自卑。


同时,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在座的同学可能很多和我一样,如果不好胜、不自强也很难走到今天,但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举个例子。我什么地方都好胜,在清华体检时,我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脚尖;所以测坐高时我拼命往上拱了拱,结果我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笑声)当时我还没有想明白,我还沾沾自喜,终于有一项第一了。直到有一位同学提醒我的时候,我突然自卑油然而生。我就问我的教练:“孙老师,我的腿短吗?”(笑声)孙老师的回答非常艺术,说:“一公,你训练很刻苦(笑声),你的身体条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了。(笑声)”

 

 

下面讲我觉得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I believe so.

 

第一,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是8小时一天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你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他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和你真正去查阅简单的和实验相关的文献的时间。哪怕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

 

第二个是方法论的改变。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让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我讲的例子都非常极端,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为对你的专业不一定适用。我举个例子:理科老师会讲,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要宽广,要知道现代科学进展到哪儿了,要泛读,等等。其实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要读《Nature》,读《Science》,读一些刊物,我也是这样做的。到他的实验室后,我觉得我的表现欲很强,想让导师知道我以后想做教授。我如何让导师知道我很能干、很有见解呢?下一篇《Nature》出来的时候我仔细读,等我有很深的见解之后,去找导师讨论讨论,就能显得我很有见解了。所以有一次《Nature》发了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导师,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我想导师可能最近比较忙,没有来得及读。当时我有点功利,想着我是不是白读这么仔细了?(笑)过了一个月我又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将近一个月了,也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我们领域内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讨论,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笑声)我当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不读啊?(笑声)我没敢问。

 

等到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邀请我的导师进行1小时的一对一学术交流。我的导师让秘书回复,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讲座那天,导师很早就来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解结构、看结构、分析结构,在写文章。我当时非常疑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去“套磁”?你还不去表现一把?于是我问导师,像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和他交流?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我当时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有时间吗?(笑声)他说我不读文章。我想和大家说,大家在读博士时要读文章,但现在我已经不读那么多文章了,更依赖于会议、电话、面对面等现场交流。当时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新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科学方法论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时候让你知道,在领域内你所处在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科学前沿,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所以说好的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告诉你科学最前沿的内容。

 

我在普林斯顿期间,普林斯顿最有意思的课是“人和遗传学”,里面最后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讲整个人和遗传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和一些关键的发现是怎么来的。最新的发现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和你的领域内直接相关,而和你方法论的养成确实没有关系。我问导师,那你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写?他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读一些文章。他讲得很实在。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在开车时想象出Zinc Finger的结构,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大凭大脑想象出来的结构。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那时,我在上博士三年级的,我很怕他。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无穷。有一次我们超速离心机的盖子拧不开,他去直接把转轴给拧断了。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有一天我们开组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画了一个长方形。中间加一个隔断,左面是氧气,右面是氮气,看到他画出来的图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的过程。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可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认为我最好的一门课是物理化学,朱文涛老师。朱老师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当时教我们的时候也很认真。所以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当时我不敢提啊,但是后来一想,那的确是有错的时候,我哆哆嗦嗦的举起手说,我想说有第一处错误。这是,我对面的师兄说“哪儿有错?啊!哪儿有错!”我哆哆嗦嗦说完,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实验室的小老板说,我觉得一公讲得不错。其实,我发现Jeremy M. Berg,在我说出我的第一句话时,他的脸就红了。这时我们实验室在争吵,老板说今天的组会到此为止。大家觉得我顶撞了老师,没人理我,中午我都一个人吃饭。下午一点,老板找到我说,你学士是在哪个大学念的,我说Tsinghua University,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他说我不关心你来自哪个大学,我关心的是你学的非常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大家。我的本科老师的理论功底很深厚,所以讲的很透彻。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给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的有了自信。在我找到职位的时候,他们都对我说“Congratulations!”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用自己所学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在科学网的微博上面写了一些对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博文。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



我认为的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最后,我祝愿大家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清华生科院院长王宏伟:人生没有标准程序

王宏伟教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上演讲



亲爱的各位毕业生同学们:

祝贺大家!

今天对各位同学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对各位同学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倍感骄傲的日子;对我们这些老师来说,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日子。从此以后,大家将迈向新的旅程,体验新的人生。你们在过去几年里从清华生命学院里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领悟到的思想与方法、结识的同学与朋友,将成为你们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坚实基础。我们为你们的成功而喜悦,同时也为你们的即将离开而伤怀。你们今后将会经常与别人介绍,自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6届的毕业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将永远是你们最可依靠的后盾, 是随时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家园。

刚刚颜宁讲到要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其实每个人本就是独一无二的。大家知道,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表现出很大的表型差异来。关键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是否敢于面对自己的独特性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各种挑战。


我相信,各位在经历了清华的魔鬼训练后,现在都踌躇满志,正在规划自己的未来,希望今后的人生愈发精彩。有的同学可能已经为自己寻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榜样,确定了清晰的人生目标,甚至在日记本上列出了自己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应该按步骤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但人生是不可能精确规划的,尤其没有标准程序。每个人的生命状态都是不可复制的。大家几年前刚刚入学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到毕业时候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正如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在自己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今天会在这里作为各位毕业生同学们的导师。 一个细胞的变化,一个生命个体的发育,一个种群的发展,是不可精确预测的,这正是生命现象的奥妙所在,也是生命充满活力、参差多态,不停征服世界的根本原因。有时候我会被问到:你觉得过去的哪个人生选择对你最重要,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做这个选择吗?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决定我们今天状态的并不是某几个关键的选择本身,而是我们做选择时候的心态和我们选择之后的行为。

我们的中国社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 很多父母都希望从孩子未出生的那天开始,就可以按照一个标准流程将子女一路培养到名牌大学,送他们走上成功之路。我们的学生们,包括在座的诸位,虽然今天已经从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了,可能还深受这种应试思维的影响。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正在想,我未来要做大学教授,应该去哪所大学深造,应该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在什么样的刊物上发多少篇论文,才最有可能成功。有的同学可能在琢磨,我如果想去Gates foundation做中国区总裁,在自己的个人简历上要积累哪些条目,要完成哪些企划项目,是不是应该先去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积累经验 但是你们可否想过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事情,自己的特长到底在哪方面。你喜欢对科研的设想进行多方面验证逐渐逼近事实真相的感觉吗?你喜欢综合多方面信息,从中抽丝剥茧发现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吗?同时你们还需要知道,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从事的工作根本不会导致革命性的发现以及对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我们通常所面对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和社会的不认可与家庭的不理解。有的同学可能在想,我没有那么远大的目标,我只希望找到一个工作,解决户口,收入稳定,可以有一套住房,买一辆汽车。但是你是否想过自己是更喜欢那份工作的内容,还是因为这个工作能帮你满足后面的那些需求。

诚然,我们所生活的社会通常就是用一系列标准来评价个体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满足这些标准而活着,不在意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过程,那我们的人生就好比在不停地迎接考试,达成标准的那一刻就志得意满,而未达标准时则心中沮丧;当主流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时,又会急迫地改换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方式。以应试的心态面对工作,就会特别在意财富、名誉、地位;以应试的心态面对生活,就会产生攀比、嫉妒、争吵。我们很多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同学可能马上要攻读博士学位。我们很多博士毕业的同学可能要去做博士后。你们是否想过自己继续深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真的喜欢学术研究?还是由于多年学习的惯性,抑或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拿到更高级别的学位或称号?



我们很少人能真正的超凡脱俗,完全不在意社会的评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在每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体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深入的思考与不懈的奋斗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快乐。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们正是认真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代表。他们充满正能量、执行力超强,在完成自己的心爱的事业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标准。

我祝愿各位同学未来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人生之路,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颜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即兴发言:勇敢做独一无二的你

【前言: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我曾经作为校友代表演讲,诚惶诚恐地花了两个星期准备那份发言稿。有了这么一次经历,当我上星期接到邀请在清华生命学院毕业典礼作为校友发言时,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但是邀请人是我们大学辅导员王宏伟,今年是我们生6班入校20年,宏伟本科毕业20年,于我们而言很有意义,所以我和一诺都改了行程,接受了邀请。但是这一次我不想再做准备,不要这么严肃,面对自家人,我打算即兴掏掏心窝子。但正如科学研究我们需要做第一,不能做第二,没想到发言也不能做第二个。因为前面那个人已经把你想说的话七七八八都说出来了。特别是你相知多年的闺蜜,也许有了神秘的“量子纠缠”,所以她在想什么估计我脑子里同时也已经映射出来。于是现在轮到我即兴发言,我就只能说:李一诺,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不过一诺真是我的好闺蜜,因为她善解人意地选择了用英文,所以我还有机会用中文再讲一遍。】

 

链接:

盖茨基金会李一诺:学会与困惑和平共处 | 视频

颜宁毕业典礼即兴演讲:勇敢做独一无二的你 | 视频

清华生科院院长王宏伟:人生没有标准程序

 

言归正传,首先向在座的所有毕业生们致以最衷心的祝贺!今天可能是你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因为它不仅代表一份收获,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些人马上走出校园,有些人还会留在园子里,但是无论何去何从,这都是你人生新篇章的开始。相比于等一下要去领毕业证、去被拨穗,这个未知的明天更加激动人心。

站在这里,我非常感慨。两年前我曾经感谢陈吉宁校长说,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是作为清华毕业生最光荣的时刻;而今天则是我作为清华毕业生最温暖的时刻,因为在座的有教过我的老师、有我的师兄师弟、有我指导过的学生,还有二十年前迎接我入校的辅导员,以及相交19年的闺蜜,更重要的是,到今天依旧是好闺蜜。这一刻让我非常感动,谢谢生命学院和王导给我这个机会。看着同学们好像在看昨天的自己,站在这里又在感受着今天的自己,同时又和大家一起畅想着未来,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温暖和开心。

尽管早就打算即兴发言,但是脑子里还是忍不住想了很久要对我的师弟师妹们、我的学生们说什么。想说的实在太多,反而语无伦次。再说,大家也已经听过了各种各样或励志或段子手的发言。好像毕业典礼发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看谁能够在毕业典礼上妙语连珠语出惊人,比如你短短多少字可以赢得多少的转发和掌声……我是没有这个奢望的。何况,不论别人和你说了什么,其实未来的路是难以预测的、终归是靠你自己去走,去体验。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今天我和你说的话明天你就抛之于脑后了。所以我一直感慨 “计划跟不上变化”。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和一诺都是在诺和诺德做的本科毕设。经过了一年,当时我们的导师陈克勤博士,Kevin,预言说颜宁是不适合做科研的,而一诺将来会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现实如何呢?不过,我相信如果我和一诺两个人现在位置互换,我们的工作成绩应该也差不多,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在这种意义上说,我和我的挚友一诺也拓宽了彼此的人生。讲这段小插曲是想说,很多时候不过机缘巧合做了一个选择,选择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选择之后怎么走

我曾经在准备《赛先生》主编发言稿的时候写了很长一段,后来删掉了。大意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当网络如此畅通的时候,我们社会就变成了一个有机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个细胞。那么你是变成了那个被神经元来支配的细胞,还是自己努力去做这个神经元呢?这其实是一个挺严肃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你每天都获得如此多的资讯,也在拼命地处理各种资讯,可是你准备好用自己的大脑真正去辨别对错、去辨别是非、去努力保持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了吗?其实越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越惶恐,很害怕自己会迷失。尽管我现在已经快不惑之年了,比你们大出很多岁,但是我特别怕自己迷失。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出校园,你会面临各种各样在园子里想不到的挑战,会面临各种各样从未经历过的诱惑,甚至各种各样的陷阱,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准备好了?

但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其实没关系,尽管前途未卜,可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过是一个过程、一段经历,就是来体验的。因为我是教生化的,整天想的都是metabolism(新陈代谢);我是做结构生物学的,整天看的都是生物大分子,所以我几乎有点儿走火入魔地整天想,到底人是什么?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过就是一个集成的化学反应器,你每天摄入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在新陈代谢之后我们留下了什么?

每个人白驹过隙在世上最多不过百年,百年之后你留下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走一圈,最终留下什么?现在你刚刚毕业,一个新的篇章即将开始,那么当你像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或者再过二十年、再过四十年、甚至再过六十年,我们会留下什么?可能这是每个人都值得抽出一点时间去想一想的问题。屈原、李白、杜甫留下了伟大的篇章,爱因斯坦、牛顿留下了伟大的理论,达芬奇留下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乔布斯留下了苹果,甚至周星驰留下了周星星、至尊宝,周润发留下了小马哥等等,那么你将会留下什么?我请大家思考一下,你到底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刚才一诺说过现在很多人追求成功,那么这个成功又是谁来定义的?我们清华毕业生每个人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但是一定要去做别人眼中那个优秀的你吗?我们是不是一不小心就变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在这个微时代,希望大家保持勇气,勇敢地去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不要惧怕失败。失败不可怕,放弃才可怕。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收获爱情、享受友情、珍惜亲情。说到亲情,可能我们越独立越强大反而会慢慢淡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所以希望大家任何时候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要珍惜亲情。此外,请不要吝惜温情。我有些时候在实验室熬夜看到打扫卫生的物业大姐们、保安们不论寒暑,天不亮就开始工作,可他们只是拿着非常微薄的工资。你要想一想有这么多的人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来支持着我们。他们的收入与付出并不成比例。每当看到他们,我都发自内心的感激,会觉得自己有欠于他们。有个朋友给我留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请大家不要吝惜温情,不忘给这些默默支持着你的人们一份微笑、给他们多一些尊重,更要在你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最后,希望清华的毕业生莫忘豪情,因为这是我们,清华的毕业生们,对于时代的责任。这一点是老生常谈,今天不再赘言。但我还是要说,作为清华的毕业生,我们应该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完成我们对于往小处说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往大处说是对人类、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最后,祝愿大家谱写独一无二的美丽人生,与所有人共勉。谢谢!

 

颜宁

201671

 

 

在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校友代表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无比荣幸作为校友代表来见证同学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当 我接受这份邀请时,只想到这是一项作为清华校友最崇高的荣誉,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当我开始着手准备讲稿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这个贸然接受 邀请的决定是多么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在座的同学们来自于几十个不同的专业,即将面对迥然不同的事业与人生道路。作为一个过去近二十年基本没有走出过象牙 塔、思维方式相对简单、人生见识相对单薄的我,能和你们讲什么呢?过去两周于我而言可比写学术论文要痛苦的多。苦思冥想,干脆就把我走出又回归清华园这十 几年的心路历程、过去的感悟与未来的“野心”与大家分享。抛砖引玉,希望你们站在人生如此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时候,也花几分钟想一想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 年的自己。

不 知道同学们是否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后一集的结语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也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 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从孩提时代,就困惑于人存在的意义。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代代相传,意义何在?我选择 生物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窥探生命的奥秘。可是当我在大学系统地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之后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让我更加困惑。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 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问出这个关于“存在意义”的问题;那么也只有有意识的人类才能定义“存在意义”。所以,“人生意义”本就是一个主观命题。随着时代的 发展,个人的背景与际遇不同,每个人对于这个命题的定义也会大相径庭,从而决定了追求目标、人生道路也大不同。我自己则是经历了从迷茫到相对明朗。

14年 前的今天,恰好是我离开清华园的日子。犹记得,走在绿树掩映的东西主干道,我默默地想: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回到这个园子里工作,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情。和你们一样,我在这个园子里度过了五彩缤纷的青春岁月、收获了延续至今的友情、从懵懂少年长成具备独立思想的青年,对这个美丽的园子充满不舍与眷恋。 不过除了这个总有一天要回归的朦胧目标,我对于未来的事业选择其实是一片茫然。但有一个原则却让我受用至今,那就是:努力做到最好,让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月后,我奔赴大洋彼岸,进入位于美国东岸的普林斯顿大学。2004年,我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如果说90年代的清华赋予我的是心怀天下的责任感,那么21世纪的普林斯顿则将我彻底拉入科学的殿堂。清华与普林斯顿都入选了世界最美的十所校园,清华庄重大气,普林斯顿优雅淡定。

在 普林斯顿,穿着不修边幅给你上课的可能是诺奖得主、资深院士,你在咖啡厅小憩坐在对面的也可能是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在那里,不论是本科生还是诺奖得主, 你完全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却又有一份这个大学特有的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在这种环境下,你会很安心地做自己、很专注 地做自己的事情;浮躁很容易就被挡在物理上并不存在的学校围墙之外。

在 普林斯顿第一年,我突然发现,教科书里那些高贵冷艳的知识原来就是身边的这些貌似随和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创造的;研究生课程都没有教科书,而一律是用经典或 前沿的原创论文做教材,所以我们上课就是在回顾着科学史的创造。当我们进了实验室,自己竟然也已变成了人类知识的创造者、科学史的缔造者。有了这种认知, 我的追求目标也逐渐演化为: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当 我定义了这样一种人生意义,也同时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找麻烦的思维方式,和一种自得其乐的存在方式。我完完全全痴迷于这个小天 地:会为能够与大自然直接对话而心满意足,会为透过论文跨越时空与先贤讨论而兴高采烈,会为一点点的进展和发现带来的成就感而壮怀激烈。当然,这个过程里 也少不了挫折和麻烦。然而正如一部好的戏剧一定要有因为反派带来的冲突才精彩,科研中的这些挫折和磨练也会在若干年后回忆起来更加生动,让这个过程因为五 味俱全而丰满。

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清华园里发生的小故事,让大家看看象牙塔里的波澜壮阔。

2007年刚回清华的时候,给自己确立了几个明确的攻坚课题,前不久做出来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是其中之一,还有另外一个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叫做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它对于我们神经信号的传递至关重要。长话短说,一转眼到了2011年,我们经过之前几年的探索,终于获得了一个细菌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解析已近在咫尺,就差最后一次收集重金属衍生数据了。为此我们准备了大量晶体,保存在可以维持低温摄氏零下170度的液氮预冷罐中,寄到日本同步辐射,准备收集数据。

接下来,就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2011711日。如果你们去查日历,那是星期一,在中国看到《自然》新论文上线的日子。我本来应该早上6点出门去机场,在555分 的时候,我打开了《自然》在线,第一篇文章直接砸得眼睛生痛,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也就是说,我们被别人超越 了。我们一直说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现在真真正正不可能是第一了,惨败!我把论文打印出来,交到做这个课题的张旭同学手里时,她立即泪崩。可是,晶 体还在日本等着我们。于是一切按照原定计划,我们飞赴日本。一路奔波,晚上7点赶到实验线站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脸凝重地对我说:“颜教授,你们寄过来的低温罐似乎出了问题”。我心里一沉,这意味着晶体可能出了大问题,这可是我们过去三个多月的心血结晶啊!在刚刚承受了被超越的打击之后,这个事故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所幸我们做事一向未雨绸缪,随身还带了很多晶体,于是就地开始重新泡重金属,第二天早上到了正式收数据的时候,果然,寄送过来的晶体全部阵亡,无一可用。然而,就当我们花了十几个小时,即将绝望之际,前一天晚上刚刚处理好的一颗晶体给了我们需要的所有数据—质量是如此之好,以致在收完数据一个小时之内,我们就解出了结构!此时,发表论文的课题组还没有从数据库释放结构信息,所以于我们而言,是第一次看到了这类蛋白的原子结构,对过去四年依旧是一个完美收官!那一刻,根本不会顾及还能发什么样的论文,心里充满的只有这前后巨大反差带来的狂喜。

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当我在凌晨三点打开邮箱,准备给实验室成员立即布置后续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封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邮件,通知我,经过初选,我在全球800名申请人中过关斩将,成为进入“霍华德休斯国际青年科学家”第二轮候选的55人之一,邀请我于11月赴美参加最后的角逐。那一刻,我脑子里瞬间显出这两句:“屋漏偏逢连夜雨,柳暗花明又一村”。2011711日早上555分到13日凌晨3点钟,这45个小时,于我和我的学生们而言真可谓惊心动魄,犹如坐过山车。也正因为此,这个过程远比一帆风顺的任何其他课题都来得刻骨铭心。

但这依旧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尾。因为这个课题,我有幸与我此前崇拜了将近10年的偶像级科学家、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acKinnon教授合作,在与他的交流中受益匪浅,也终于圆了我在研究生时代想要与他一起工作的夙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结构呈现出与已经发表的论文很不相同的状态,经过分析阐释,我们的这些新结果也在10个月之后发表于《自然》。我还提出了一个电压门控通道感受膜电势的全新模型,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创造新方法、构建新工具对这个模型进行验证。

你看,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轻易定义成功或者失败。总有那么多的不确定、那么多的意外惊喜在等着你!这种经历、这种感觉,真的会让人上瘾!

回首从步入清华园至今的18年, 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有亲人的疼爱,师长的支持,好友的信任,学生的依赖;而得益于经济发展,国家有能力 支持基础科研。我感谢时代、国家和母校给我的机遇与馈赠;也更深刻地理解个人对于母校和国家的责任,我相信这其实也是渗入每一位清华人骨髓的使命感。

对 于我们的母校,我们在座的所有人生逢其时,肩负着把她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在我的心目中,当清华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年轻人,以及一大批从清华起步的 年轻人成为世界一流学者的时候,当我们的若干工作对人类的科学史、文明史产生持续影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骄傲地宣称:清华是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和你们遇到 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用自己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个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如果今天你认为我们的母校还不是 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共同把她变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你们当中和我一样把科学研究作为毕生事业的同学们,更是责无旁贷: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限定中国有多强。让中国的科技实力配得上她的经济体量,让中国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影响,我想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国家最根本的责任与使命。

亲 爱的同学们,这一刻,看着你们,我与你们一样激动。你们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但是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计划跟不上变化的年代,希望 每一位清华人用你的初心去探索你的人生意义,努力认识你自己,做你自己,坚守内心的选择,坚定地为实现你的人生意义而勇敢、专注地行动。我衷心祝愿每一位 同学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书写你认为最重要的历史!

谢谢大家!

 

青年毛泽东失传已久,《心之力》惊现于世!

 http://mmbiz.qpic.cn/mmbiz/25hgloowVSqtRFnQ47fJiby6QRtjt0PG0sFXwjOticIQAm0icXSpic6nYeo5pcmvrjDSk2kqyxyPZLyiaBic2TWlR5cw/0?wxfrom=5

青年毛泽东失传已久,《心之力》惊现于世!

《心之力》著于1917年,堪称神州青少年之楷模,曾被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几度失传,今终于被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发现传出。

《心之力》写成于1917年,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

以下为得之不易的《心之力》原文(全文),请耐心阅读,体会伟人大气: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古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何等的挥洒自如,何等的英杰伟伦。然天妒英杰,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治下,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

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神器私用,贪腐国贼举家富贵,万众民脂民膏皆被劫掠。则国力日衰,国力衰则国家民族之心力衰竭,内可诱发天在兵祸,朝代更迭,官僚、商贾、农工、学者尽难免沉沦;外可诱引强盗来犯,到头来看,国贼、汉奸、军民、学生均家破人亡。近年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实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

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惩治卖国、汉奸、洋买办之洋奴愚众,明戒不义浮财绝善终。以国家民族之新生心力志向缔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之新学,新学为思想理论之基石、栋梁,新学不兴,御敌难成。

中华古国之敌皆为西方邪恶之魔盗与汉奸,万勿混淆。

力主洋务借鉴“师夷之长以制夷”之道,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留学列强之同胞须警惕邪魔强盗对我正义灵魂之误导、侵扰,则各类洋奴、汉奸将无处安身,中华栋梁亦生自主自强之睿智。开设抗御蛮夷强盗杀戮预防国策,弘扬神州民众自强富国雄军壮志,恤农商并滋养工业。为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神圣传承之奸计,执履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

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力者也。民之志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数百年外侮内斗中民众个性屡被君主官僚残害之重弊,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国三纲所在必去,愚民愚治尽除,方有优塑民众强盛希冀。

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

四贼之中,尤以执掌政权之官僚最为紧要!盖国之神圣重器以民为先,决不可助长恶私贪欲窃为己用!国之中枢如有愚昧肤浅肖小之徒窃而居之,则外魔必侵,国民必衰亡。

自满清鞑虏洋务运动之后,贪墨腐败家族皆以盗取、盘剥民脂民膏逃逸海外为家族享乐之诡计。假以时日,神州中华亿民之血肉、骨髓乃至福祉将被尽数剥夺转送西方魔盗!国人如寒冬之时又堕深渊,农业落后之国民众必将沦落为亡国之奴。今无人于海内查处、治罪,于海外统计、堵截,故国贼趋之若鹜。吾辈倘若不能惩戒,又与国贼、禽兽何异?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

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

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

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一句事不关己,便通行四海愚夫;一句莫谈国事,便据民权为私器。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

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新约爱民之改良。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

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其强大如大风之发于长合,如好色者朱之性欲发动而寻其情人,决无有能阻回之者,亦决不可有阻者。尚阻回之,则势力消失矣。吾尝观大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以上为毛泽东在青年学生时期写作的名文《心之力》。一个民国的青年有如此爱国宏志,至今仍为世人楷模。

更为惊诧的是即使以今天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来看,《心之力》毫不过时,可见毛泽东主席24岁时的思想如何的杰出与深远。《心之力》俨然就是毛泽东思想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几乎所有新中国的成就早就在此文中预先展示。最为震撼的是“与时俱进”一词原来是毛主席早在近100年前就率先使用了,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为什么要读博】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为什么读?一种情怀。

  读博士是一种情怀,这是最好的理由。

  其实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你想用高智商碾压大家,你想赚大钱,你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你想完成家人的期望,你找不到工作或者懒得找工作,你想在工作之前生个孩子,等等等等。我不会告诉你,读博士是因为博士生可以有单人间公寓的。

  但很多相对功利的理由,到最后都无法支持你坚持下去直到拿学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普遍匮乏,知识分子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种稀缺性重要资源,迅速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恢复高考后的“鲤鱼跃龙门”,成为60后、70后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看到他们的成功,80后、90后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越多就会拥有越多社会资源,就会越有出息。

  而到如今,一切都变了:跨层次流动可以依赖于很多途径,读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便捷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信仰坍塌和价值观变化的过程中,本世纪初所谓“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说法可以分分钟秒杀读得吐血的博士们。

  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探索世界的欲望、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情怀,你更有可能获得成功。PH.D是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的简称,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只有拥有一定财富的人们才能成为城市的公民,才能够拥有选举权,才能思考和谈论哲学,而奴隶并没有这些权力。同为博士的朋友在毕业后感慨,要想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成就,最好能有几代人的物质和知识积累,这样你才能够从容而执着地追求真理,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这并不是说穷人家的孩子不应读博士,而是说读博士的人大都对物质需求并不强烈,在马斯洛需求曲线中,他们能够很容易满足温饱需求,而上升到对自我实现价值的追求。当然,这也导致部分博士在后续的求职中“not hungry”,不会对薪酬有很高要求。

  读出什么?一种思维。

  有人说,如果博士还要靠“读”,趁早退学回家。确实,评价一位博士是否出色,不以其课业成绩为标准(其实也就头一两年有课,后面都是在做研究),而是以学术贡献为标准的;但“读”这种工作对博士而言必不可少,读文献,读报告,读遍这一领域的各种理论,然后挑出一个“点”来作为研究方向。

  除了少数天才(确实存在),读博士是一个很费力的过程。有人戏称PHD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简称,尤其现在的博士入学标准低,毕业标准高,俗称“请神容易送神难”。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有中途退学的、有推迟三年才通过答辩的,也有在国外只是通过了资格考试但未能拿到学位的,还有听说某同学的同学直到自己的导师去世都没有顺利拿到学位,默哀。。。

  博士能收获什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直接获得的能力,与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做工程实验,你练就的是试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果你做实证分析,经验研究中的沟通调研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做计量模型或者纯理论分析,建模能力会得到深入锻炼。你的发展还与参与的课题项目有密切关系,如果遇上一个好导师让你有机会参与项目工作,那么除了研究能力和报告协作能力之外,项目管理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赚钱所依靠的商业嗅觉,与博士期间训练的学术能力是两码事。有人在校期间就通过在全国各地做讲座、做咨询、做教育培训机构等等方式大赚一笔,有非经济金融专业人士通过孜孜不倦地投资证券市场达到财务自由,也有博士毕业后不走寻常路投奔影视圈(是不是赚大钱就另说)。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不但企业(如万科)允许员工内部创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已经推出鼓励员工创业的细则条款。如果你真的有所造诣,可以在这一波浪潮中做个弄潮儿。

  

一位同学说,将来一定不让女儿读博士,让她读完本科就赶快工作嫁人去,太摧残了。而在毕业几年后回首眺望,这是人生的一种独特体验,也是很美好、很有成就感的体验。未来,

读博,这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是通往科研类工作的前期思维训练,而不再会像我的长辈一样对博士学位如此看重。希望他能够真正地出于一种情怀、一份信仰而选择或者不选择这份学业。其实,不只是学术研究需要情怀,哪种工作不需要一腔热忱和对事业的信仰呢? 不要孤注一掷地认为通过学位学习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博士在读只是你生命中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一个过程,博士只是你在社会上的一个身份,你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赚多少钱,不能仅仅取决于这段时间对你产生的影响,之前及之后你的家庭、你的性格、你的朋友圈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影响。

 


 

什么是博士 博士要博  Ph.D 博士论文的做法 - 虚功、内功

  博士是舶来语,是PH.D的译文(Doctor of Philosophy)。英文的直接意思是哲学医生。听起来挺蹩脚,但这是18和19世纪博士这个词的最原始的定义,它有“使用哲学的专家”的意思。但中文没有直译,而是翻成“博士”,这个译文很好,博士应该是一个圆,而不应该是金字塔的尖尖。但是时至今日,所谓的物理博士,工学博士,离“博”字的本意离的太远,和“专家”的意思倒比较接近。的确,这是每一个当今的博士要思索的问题,拿到一个博士学位,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但是不要把自己和本源离的太远。 

读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选一个好导师

1. 读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选一个好导师。这个无比重要的事情,可能被很多同学忽略了,即使在交大的光环和荣耀之下,也千万记住这是影响你今后五年甚至后半辈子的大事。找老师人品和学术能力是最重要的。至于研究方向职称名誉等等,不要看得太重。另外,轻松的课题组未必是好的课题组,因为轻松很可能意味着延期毕业。横向项目太多的课题组也请慎重。

2. 不要只关注自己那一点小的方向。博士的精髓其实在“博”字上。很多人说读博士读傻了,其实就是没有领悟到这一点。读博再辛苦,也不是7天24小时工作。科研之余抽空读点书,学点金融知识,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等等,终身受益。另外,多上一点自己学科相关的课程,多关注一些和自己学科学科相关的科技新闻。

3. 注意培养自己的Soft Skills。包括和人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画图的能力,做ppt的能力。

4. 多读论文。要经常自己抽时间搜集新论文,并从中整理和发现新的思路。注意搜集论文并不是随便在google上关键字查找。还包含自己检索并找出重要信息的能力。任何一个领域里面,绝大多数论文是垃圾,少数论文有价值,极少数论文是精华。能够找出精华和有价值的论文,排除掉垃圾论文,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叫“大数据挖掘”。这种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会越来越重要。

5. 记住,读书的能力和赚钱的能力不相关。读博士对多数人来说是一条不坏的路,但未必是最好的路。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大家没必要安于清贫,但是也不要对收入有过高的预期。当你看到你的本科硕士同学赚大钱的时候,别太羡慕,记住那只是少数人,你的绝大多数同学也就一般般。如果你不是善于赚钱的人,你不读博士也赚不到那么多钱。反之,如果你有赚钱的能力,博士学位会助你一臂之力。


 

 

图解:博士要博

美国犹他大学的助理教授Matt Might,用这组图解释,目前的博士学位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每年都有新生的入学教育,但是有些观点语言说不清楚,不如画图。这组图真的很好懂,而且一点没错,博士就应该是图中的意思。老子说“大道至简”,可是真的要很简单地表达出来,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转自《杭州日报》2010-08-12

  1.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圆的外部代表未知。
  2.读完小学,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3.读完中学,你的知识又多了一点。
  4.读完本科,你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专业方向。
  5.读完硕士,你在专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6.进入博士生阶段,你大量阅读文献,接触到本专业的最前沿。
  7.你选择边界上的一个点,也就是一个非常专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8.你在这个点上苦苦思索,也许需要好几年。
  9.终于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个点。
  10.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你就成为博士了。
  11.现在你就是最前沿,其他人都在你身后。
  12.但是,不要陶醉在这个点上,不要把整张图的样子忘了。

 

施一公 导师和学生

施一公 导师和学生

 

 

施一公给学生的话、

 
 

 

Ph.D 博士论文的做法 - 虚功、内功

辛志君 1993.11.1 于英国诺丁汉 寄自英国

1.没有几个 Ph.D 的课题不是假大空,老板都云里雾里,你自可坦然。说起最终目标,更是天边的云,你自不必为不着边际心虚,空耗内力。

2.专题报告或会议,你尽可放松,除了报告者,大都对报告内容一知半解。更何况你我还有语言障碍做遁辞。做笔记不失个好主意,至少你可在笔记本上画个小老鼠什么的也不至于硬撑着那阵阵袭来的瞌睡。

3.别总试图玩新花样。要想取悦老板,就顺他的杆儿爬,搔他的痒处——他准有一套自己钟爱的独门兵器:研究方法或理论。

4.一时性起,复印了一大堆参考文献,日后却动也没动,不必内疚,人人如此。你很忙,再说写论文时再看也无妨。

5.研究题目枯燥无味,偶尔离题,情有可原。

6.天下文章一大抄,诀窍在融会贯通而已,只是要注明出处。

7.论文要写得官冕堂皇,理论部分大有作为,尽可云山雾沼,灌一阵迷魂汤。就在读者满脑子疑问怎么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时,出神入化,悄然引入实验结果,便可出奇制胜。

8.第一印象:在最初的几个月内,设法给你的老板留下个工作刻苦的印象,那可受益终期。

9.初入道门,满腔英雄志,跃跃欲领风骚。然急急无所为,顾盼众师兄却貌似城府深广,遂自疑生负罪感。所谓欲速则不达,不糟蹋几台仪器难以入道。闲来何妨读几本师兄的“参禅录”——学位论文,更是达向坦途的捷径。

10.乍练之初,便卓有成效,那几乎可以肯定哪儿出错了。苦练不得其果,则肯定是对的。

11.合作研究有好处,起码在进展不顺利时有怪罪对象。

12.实验室千万不可太整洁,使老板有你专注研究,无暇顾及之观感。

13.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就要煞有介事,别累着自己。

14.先人的经验总是对的,可能的话,那只会是你错了。别被你目前的实验结果弄得神魂颠倒,去刨根问底,撞一鼻子灰。

15.没哪个实验是完全失败的,至少可作经验,你完全可以告慰自己。

16.无论实验是什么结果,找理论家谈谈,可以欣慰的是他们总有解释。

17.做实验记录很重要,起码它告诉你在干事。

18.连日辛苦数周,却得了一堆垃圾,反复如此,累得精疲力尽。这叫实验的可重复性。同样一堆垃圾,道行高的人得来却只花七分力气。绝不要全力以赴。

19.实验数据能有半数用的上,利用率就算很高了。别贪心,得的多,扔得更多。同样道理,一个理论能解释一半的实验就不失一个好理论。

20.为节省时间及纸张计,先画曲线后描点。

21.实验虽经精心设计,及至写论文时总会发现比较重要的一二点却遗漏未经实验考证。兵法云:避实就虚,或虚晃一枪。免得和学究纠缠。

22.你不必为你反复夸夸其谈你的每一点研究结果脸红心跳。其实老板们的每一结果至少在三种公开媒介发表。

23.每次和老板面谈,会的人不把招儿使老——要留些后手,别傻子样地和盘托出。这样你有段时间想偷下懒,下次面谈时也有剩菜给你老板。

24.激动人心的怕是参加国际会议。迷人的风光,宜人的气候。忙中偷闲,溜出会议逛逛无妨,只是要为在风景点撞上也溜出来的老板找好打哈哈的词儿。

25.一年几个星期的假期,傻瓜才不去享受。但最好别集中一次用完,使你的老板觉得你纯粹是度假,而非为做题目太累了,短期的休整。假期宜早早规划,这不比作学问更容易。

26.把外衣挂在椅背上是个好主意,至少你老板可从其判断你的存在,也为偶尔的外出做个幌子。能留个“到图书馆去了”的便条更好,即使你在家睡大觉,但别忘了回来时胳膊底下夹本书什么的,像是用了一天功的样子。

27.买个计算机在家也不错~}(为了玩游戏~}),那样你偶尔缺勤,可留个条在案头:“在家计算”。

28.计算机里当储有麻将,~}BYX之类的程序,以备阴天下雨之用。

29.仪表不可马虎,起码有助于树立起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三两天刮次胡子换次衬衫极不可取。

30.打工仅可为调节生活,不可偏废了正果。否则让人颐指气使惯了,你的锐气和自尊也就没了。

               第五章:口诀

  学问——是“做”出来的。

  博士——是“练”出来的。

  地位——是“垒”出来的。

  谨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1993.11.1 于英国诺丁汉 ppxzx@uk.ac.nott.ppn1 寄自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