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心. 教育不是把一棵苹果树变成桔子

教育的责任是浇水,给养和维护,而不是把一棵苹果树变成桔子。

谁教谁,孩子是他们自己的

听说“我的孩子”,“我的学生”。其实孩子,学生,不是你的财产。他们是他们自己,至少他们总有一天要做他们自己,而不是你的。这是做父母,做教师,最基本的态度,一个真正的无私的,爱的态度。不要用你的意识形态来约束,教育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他们不是你的,他们是他们的。他们是一棵树,教育的责任是浇水,给养和维护,而不是把一棵苹果树变成桔子。 

视频xiaoshun.mp4 关于“孝”,美国孝和中国孝的微小差异(中英文),孝是人类的传承。摘自“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 - Sidney Poitier (You Don't Own Me)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yJz_tio71c/

教育是心的教育

教育不完全 = 知识。教育也不完全等于工作与职业。做人不是要做出一个结果,而是要做出一个本分。 工作、工作种类不是评价人高低贵贱的标准。世界上形形色色有影响力的人,他们都是试图忠实于自己真实的内心,回归到人的本身,甚至他们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来达成自己的理想,这是对进取的理解。

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基本道德的话,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动摇;如果我们不了解道德的方面,不用等到情况来逼我们,一开始就倒了,我们会想方法去伤害别人,或是用诡计来获取荣华富贵,即使出卖自己的身体、伤害自己的荣誉也不管。 所以,不是只有读学校的书就好了,不是只知道外语、数学就够了;那些不够,那些是可以让我们变聪明一点,让我们知道怎么做生意,或是让我们找到好的工作,不过不能培养我们的道德,不能保护我们的灵魂,也不能保护我们的名誉。所以,学校 不要忽略教道德方面。自小培养健全的道德,让它很稳固,长大以后,一定可以做一个好的公民,做一个好的丈夫或太太,各方面都会很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从小时候就要开始训练,不然等当来什么时候才修身呢?什么时候才齐家呢?什么时候才能学到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呢?我们要学前人的榜样、学那些从古代明师流传下来的经典、学那种好的道德,我们从小就要训练自己了!

 


三部影片。关于心的教育

教育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这三部视频,都是活生生的人。于丹,教育家;Steven Job, 苹果的CEO,讲面对梦想,面对失败,面对生命;最终礼物,讲的是人生值得的几件功课,人生是一所大学,人生是一场旅行,人生是一种修行。

视频集:关于教育,关于学习,关于内功

 


什么是博士

什么是博士: http://km2000.us/mywritings/dr.html  博士应该是一个圆,而不应该是金字塔的尖尖。但是时至今日,所谓的物理博士,工学博士,离“博”字的本意离的太远,和“专家”的意思倒比较接近。的确,这是每一个当今的博士要思索的问题,拿到一个博士学位,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但是不要把自己和本源离的太远。

 


德智体美劳 - 德是什么?

学习有“德智体美劳”。清朝末期,西方的轮船和大炮打乱了中国的思想体系,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打倒了旧的文化。。。文革 的”德”的教育有些太偏重上山下乡”,而忽略了“智”。而现在的教育体系沿于西方,以科学与管理为主,就是所说的“智”。问题是,现在的教育,尽全力于“智”,而忽略了“德”。这当然不光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也是美国的教育问题。 几十年下来,美国和中国的时间和实践证明,单纯“智力”的教育,不是完美的。它在人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催长了人生的自私和贪欲。



德,内功:

中国的古人很有智慧,他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人生的一个次序,做人要先从“修身”做起,内功的“本”是修身。“德”与成功 :成功的人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修身是了解的人生,要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儿。人生是一杆平衡阴和阳的天平。世界是一所大学,每个人都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功成名就的。人生的目标不是人活的目的,不是你的钱,也不是你的成名成家,也不是你事业的成功。所有的外在,都是你学习人生的工具。

一个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里应该包括的问题: 工作是一种体验,人生是一场修行。不撞南墙不回头,强调的是一个结果,而否定了学习的过程。人生是一个学习的经历,外部世界只是一个媒介,过多的教育硬件,强调结果,会造成他人生的一种缺憾。当然了,有些事还是不要去试的,吸毒,就要不得。

不要偏向马林的创业成功,马云有的是成功的人生:(视频)“我觉得人生是个经历,不管你多牛,你一辈子就三万六千天的旅程,到这个世界不是做事业的,不是来成就宏图大业的,你是来生活的。”




智,知识和书本:

“智”不光有书本,“智”的目的是实践,是生活。书本,兵法可以提供你方法,技能。在这个世界,“智”的教育很充分,至于选择哪一种“智”,要做你自己喜欢的(成功三要点), (两个视频-> 真正的功夫秘经是映出自己的镜子本色演员是最成功的角色)。

如何使用“智”,如何成功,要靠你的德,要靠你的失败和实践。学习书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知识本身,学习书本的目的是生活,是实践。书本可以提供你方法,技能,但是如何使用,如何利益,要靠你的德,要靠你的内功,要靠你的智慧,要靠你的失败和经历。博士与知识不是你的财富和依托,你的人生实践才是。“德”与成功:成功的人生 不是成功的事业:成功,有功成名就的含义,就是功名。这是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思想。这样理解成功,对人生有误导的含义,这个成功指的也许是事业,是事物,但成功的人生不是成功的事业 。 成功的人生 = 技能 +内功:



体和美

的教育,国内国外似乎都不欠缺。。。



劳:

劳动是一种美,不光在于他的效益,主要是在于他对于人自身的成长和陶冶。学生不能每天都学工学农,学军,而荒废学业,但是学生没有书本以外的实践也不行,这样的学生生活太干了。

大长今》第5集,讲老师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每个人都要学习一种功课: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这几乎是实践的一项基本功。韩国人的基本厨艺,就是要服务好吃的人。所以不光要有营养健康和厨艺的知识,还要了解要服务的对象。这是每个小孩子要学习的基本功课,尤其是富家子弟。这个功课要在最低等的,最基本的实践中学,从餐馆,从服侍。不要以为这些是下人们的工作,这只是一种人生学习的功课。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们的孩子比他们“高贵”多少?天下的父母都平等,都期望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人,不能光靠书本和温室,一点需要实际的阳光和大自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从心开始 曾国藩教育秘诀

曾国藩是毛先生与蒋先生的共同导师,两位先生在他们年轻求学的时候,都被曾文正公 的教法所吸引。而这种心教,影响了他们的一生。网路上的文章,多注重曾文正公对毛蒋的军事与政治影响,这都是“表”的评价,而不是“本”的。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注重家教 勤俭持家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以身作则 平民生活 

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我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我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思想开明 注重实际 

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洋文了,而曾纪泽居然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这个远见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作为中国人,秉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打开之后,你不去了解外国的情况,你如何能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孔明:《诫子书》

诸葛亮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典范。《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情绪安宁来涵养心性,以生活朴素来提高道德。不能够平和安祥就不能担当重任。进行学习需要情绪安宁,增长才干需要进行学习。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学有所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急躁就不能修养心性。这样,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地守着贫穷之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职场养生:人浮于世不免被各种事物所吸引,名利、美色、金钱、地位等等。当这些事物占据你的心灵的时候,有限的精力就会被除分散,甚至忙于应付世间索事,竟然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志向已经丢失。所以说“淡泊以明志”,只有恬淡寡欲,入世而不为世事所迷,才能始终志向明确,不被淹没于凡尘。“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只有淡泊世事之后,才会洞明凡尘,只有清心宁静之时,才会高瞻远瞩。

 


为什么强调教育?

  • 1.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 2.中国需要思想,世界需要思想,商业、经济、不是思想
  • 3.中国人的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素质,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了!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是心的教育。

 


毛泽东读书笔记--《讲堂录》

以湖南湘乡曾国藩,极注重理学,修身、做学问,《曾国藩》家书等成为他的明证。曾国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青少年毛泽东的精神偶像吧。而今天所说曾国藩,也是基于此,曾国藩虽为清朝为官,相对而言却是一个“异类”,否则他也不会有如此功业。

毛泽东少年曾说:曾文正公,为吾辈之楷模之语,这大多数指那种精神层面吧。

以下选摘毛泽东《讲堂录》,时年21岁写。

理想者,事实之母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其理想)。某氏日:“吾观古之君子,有杀身亡家而不悔矣。”语日:毒蛇螫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事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矣(天下生者,仁人为之除其痛苦,图其安全也)。

修身。人性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矣!故日懒惰成恶之渊薮也。

奋斗。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

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之中,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日怠惰者生之坟墓。

实意做事,真心求学。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日厚,日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

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

既明而断矣,事未有不成者。

夫善积而成者者也。是故万里之程,一步所积;千尺之帛,一丝所积。差一步不能谓之万里;差一丝不能谓之千尺。朱子学问,铢积寸累而得之。苟为不蓄,则终身不得矣。

为学之道,则不得不重现在。何则?某氏言日:以往之事,追悔何益?未来之事,预测何益?求其可据,惟在目前,有目前乃有终身。诚哉言矣!使为学而重现在,则人寿几何?日月迈矣,果谁之愆乎?盖大禹惜阴之说也。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潮失。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

……

毛泽东《讲堂录》笔记共47页,一万多字,字全部为毛泽东用“兰亭体”小楷字书写而成。前面11页为《离骚》、《九歌》全文抄录,一丝不苟;后面36页主要是国文和修身的听课笔记。

读书、学习,无论是何时何世,皆是情同此理:厚实。今天在读毛泽东《讲堂录》感受颇多。毛泽东青少扎实学习、做事,是他后来的基础。

人各有志,志有大小,时光如水,不慌废就是好事情。

 


蒋介石早年修身

儒家学派认为:修身是人生的第一大事,也是各项事业的起点。《大学》有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说法,又有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程序。蒋介石很早就接触宋明道学,不仅是服膺者,而且是身体力行者。在他的日记里,有大量修身的记载。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修养历程和极为隐秘的内心世界 。

重视修身,按照道学家的要求进行修养

蒋介石最喜欢曾国藩,很早就用功研习他的著作。1921年日记云:"晚编《曾文正公全集》。此书已经看过,甚以为遗失于永泰县之役。今竟复见,不啻旧友重逢也。"永泰之役,指1918年9月蒋介石在福建讨伐李厚基的一次战斗。此战中,蒋介石中敌缓兵之计,仓促中弃城出走,仅以身免,随身携带的曾国藩著作连同日记等物遗失殆尽。蒋既自称"不啻旧友重逢",可见他对曾着的感情。

在家庭教育上,蒋介石同曾国藩如出一辙。他在给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的信中,从衣食住行,作文写字,到阅读功课,均有详细严格的要求。

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一文中说:“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