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

四 个 老 婆 1
地狱与天堂的广告  2
康熙看病与同仁堂 5
尼姑 尼姑夫,大姑姑 大姑父 10
开心的八兔 11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12
野草 作者:夏衍 15
禅的故事:得道 = 心得在事儿上 17

 

╭★╯四 个 老 婆╭★╯

佛对人生的比喻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
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
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
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

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

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地狱与天堂的广告 ╭★╯

有个男人死了。他可以选择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

他先看到的是关于地狱的介绍,还有很多图片。图片上展示的是一家家灯火辉煌的赌场、一排排门庭若市的酒吧和一群群花枝招展的女人,人们在那儿可以为所欲为,尽情享乐……

接着他又看了关于天堂的介绍,当然也是文图并貌,天堂就像一个大花园,静谧安详,纯洁善良的人们正在采摘盛开的鲜花……

“你到底想去哪儿?”有人问他。“当然是去地狱了!”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于是,他被送到了地狱。在地狱里,这个男人看见的却是一群群小鬼正在折磨那些下地狱的人,一口口大锅里煮的也是人。他急忙问一个小鬼:“在我选择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么介绍的啊?你们不是说地狱里‘赌场林立、美女如云’吗?”

“那是我们的广告!”小鬼说。

 


关于朋友的故事-路遥和马力的关系

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路遥的父亲是一个富商,家境非常殷实。而马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路遥和马力虽然是主仆关系,但他们两人的关系很好。他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路遥有钱有势,不愁没老婆。而马力贫困潦倒,一直没人提亲。

有一天有媒人给马力提亲,马力大喜,但对方却要昂贵的彩礼。马力只好请同学路遥帮助,路遥说﹕ 借钱可以,但是结婚入洞房我来替你前三天。马力一听就怒火冲头,但是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光棍一辈子,只好答应。于是选择好日子结婚。

按照约定,马力煎熬过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该他洞房了,马力的心里那个懊恼呀!所以天一黑就一头栽进洞房拉上被子蒙头就睡觉。新娘子就问:夫君,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读书不顾娘子,今天却又蒙头大睡?马力这才知道路遥给他开了个大玩笑,真实又喜又恼。被有钱的朋友给耍了。发誓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后来还真考上了并在京城做了大官。

路遥性情豪放,侠肝义胆,但由于自己不善于经营家中生意,最后却坐吃山空。看到自己一家实在无法度日下去,才想起昔日曾经资助的朋友马力,于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进京找他帮助。马力见到路遥很是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意,马力却说:喝酒!喝酒!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思,路遥非常恼火却又不好发作。过了几天, 马力说: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牵挂!路遥只得气愤沮丧的回家。还没进家就 听见家里哭成一片,急忙进来。看到妻儿守着一口棺材痛哭,一见路遥进来家人又惊又喜。原来是马力派人送来棺材说:路遥到京城后,生了重病,医治无效而死!路遥更加恼怒,打开棺材一看里面是金银财物,还有一纸条上写:你让我妻守三天空房,我让你妻白白痛哭一场。  
 


康熙看病与同仁堂

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康熙心想,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没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

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

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请你脱去上衣,让我看一看。」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

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

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康熙说道:「赵兄,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赵桂堂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 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赵桂堂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

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赵桂堂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赵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果然,没过几天,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尼姑 尼姑夫,大姑姑 大姑父

有一个卖豆腐的小孩总认为尼姑是和尚的媳妇。有一天,一个尼姑去买豆腐,这个小孩就叫她“和尚媳妇”。这可气坏了尼姑,没给豆腐钱就走了。

小孩坐在地上就哭。这时正好一个和尚路过,小孩上前抓住他说:“你媳妇买豆腐不给豆腐钱!” 和尚说:“我哪儿有媳妇?”“就是那个尼姑呀。”

“你叫她大姑姑她就会把钱给你了。” 小孩高兴地去找尼姑:“大姑姑,你把豆腐钱给我吧。” 尼姑见小孩不再叫她“和尚媳妇”,很高兴地给了钱,问:“是谁让你这样叫的?”“大姑父。”]
 


开心的八兔

唐僧四人坐飞机去旅游,途中飞机失事,可是降落伞只有三把.
于是,唐僧说了,大家来答题,答不出来的跳下去.
唐僧:悟空,天上有几个太阳呀?
悟空:一个.
唐僧:好,给你一把.
唐僧:沙僧,天上有几个月亮啊?
沙僧:一个.
唐僧:好,也给你一把.
一旁的八戒好开心,这么简单的问题.
唐僧:八戒, 天上有几颗星星啊?
....
八戒跳了下去.

没过多久,他们四人又坐飞机去旅游了.途中又失事,降落伞还是只有三把.
他们又继续回答问题.
唐僧:悟空,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时候成立呀?
悟空:1949年.
唐僧:好.给你一把.
唐僧:沙僧,解放战争,死了多少人啊?
沙僧:250万人.
唐僧:好,也给你一把.
唐僧:八戒,那250万人的名字是什么呀?
。。。。。。八戒又只好跳了下去.


第三次,他们四人又坐飞机去旅游了,途中又出事故了.
这时候,八戒说到:师傅,你不用问了,我自己跳.
然后就纵身一跳.
唐僧合手:阿弥陀佛,这次降落伞有四把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他称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呵呵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野草

作者: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切。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他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于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为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禅的故事:得道 = 心得在事儿上

小和尚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挑水,挑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