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邁進科學的殿堂


★  平生愛科學

  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富蘭克林對丰富多彩、千變万化的外部世界一直怀有濃厚的興趣。隨著年齡漸長,在繁忙的商業、社會活動之余,出于他那永無止境的求知欲和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又開始了對大自然的不盡探索。
  早在他20歲時從倫敦返回費城的海途中,他就對他觀察到的大气的突然變化,海豚身体顏色、光澤的變換等等作過准确的記述。在回到費城后艱苦創業的歲月中,無暇顧及科學研究的他仍經常想到“自然哲學”,并留心同他有机會遇見的專家們交朋友。
  就在他倡辦“美洲哲學學會”的1743年,他作了一次堪与第一流的气象學家媲美的關于气候現象的觀察。他寫道:
  “星期五〔10月21日〕晚上九點,費城上空將出現月食。我打算觀察它,卻被一場東北方來的暴風雨所阻礙。這場暴風雨7點到此,像往常一樣帶來厚厚的云層,使整個半球陰霾四布。可是當郵差將波士頓的報紙送到,那上面記述了同一場風暴在那一地區造成的后果,我發現月食的開始在那里清楚地觀察得到,盡管波士頓位于費城東北面400英里之處。這個使我迷惑了,因為那場風暴在我們這儿開始得那么早,使得我們不能進行觀察;而那是一場東北風向的風暴,我想象它在遠在費城東北方向的地方應發生得更早。因此,我在給我在波士頓一位哥哥的信中提到了它;而他告訴我說,那場風暴直到晚上11點才到達他們那里,所以他們能清楚地看到月食。在比較了我得到的其他几處殖民地關于那場風暴發生時間的記述后……我發現在東北而越遠的地方,風暴總是發生得越遲。
  “由此,我對這些風暴的成因形成了一個看法,對它我將以一兩件人所熟知的事例加以解釋。假定一條長運河里的水在終端被一道閘門堵住了。水一直很平靜,直到閘門打開,這時它開始流出閘門,緊挨閘門的水先動,向閘門流動;緊挨著先動的水的水接著流動起來,這樣連續不斷,直到運河的盡頭流動起來,運河盡頭的是最后才動的。這里,所有的水的确是向閘門流動的,但依次開始流動的時間卻是反向的,也就是從閘門開始,倒回到運河的盡頭。再看一例,假想一個房間里的空气是靜止的,沒有气流穿過房間,而后你在煙囪里升起火來,立即,煙囪里的空气受熱而上升,緊挨著煙囪的空气流進煙囪補充它的位置而向煙囪流動;接下去,其余的空气也連續地向煙囪流去,一直到門那里。就這樣,產生了我們的東北風向的風暴:我設想在墨西哥灣或那附近的空气因劇烈受熱而稀薄上升,它原來的空間由它以北毗鄰的較冷、因而較濃密、較重的空气來補充,這一空气的流動又引起它更北部的空气也流過來,形成一股連續運動的气流,而我們的海岸線和內地的山脊使這气流呈東北方向,因為它們是東北─西南走向的。”
  富蘭克林在此留下了他那強有力的看法,留待他人去理解到,他已向著關于那巨大的旋轉的風系即旋風或逆旋風的知識邁出了第一步。
  1748年,富蘭克林把他觀察到的螞蟻的一些情況告訴了一位瑞典生物學家。他相信,在螞蟻之間存在著一种類似交談的東西。為此,他做了實驗。一些螞蟻爬進了放在櫥柜里的一只盛著蜜糖的瓦罐里,他抖掉了罐子里所有的螞蟻,只留下了一只,然后把罐子用繩子挂在天花板上的一根釘子上。罐里的那只螞蟻吃夠了糖蜜后,設法從那根繩子爬到了天花板上,再從天花板沿著牆爬到了地板上。過了半個小時,大群的螞蟻蜂擁而至,仿佛是他們得知了消息,沿著剛才那只螞蟻爬過的路線,到了耀子里,吃光了剩下的糖蜜,再沿繩子、天花板等原路离開。
  1750年8月23日,富蘭克林寫道,他觀察他的一只釘在牆上的鴿棚──其大小夠養6對鴿子──里的鴿子,“盡管它們繁殖得像鄰居家的鴿子一樣快,我的鴿子卻從來沒有超出六對:那些年長、強壯的鴿子把年幼、体弱的鴿子赶出去,迫使它們去尋找自己的新居。最后,我挂上了一個新的鴿棚,里面分了格子,可容另外的12對鴿子栖身。沒過多久,它就被原來鴿棚和鄰居家鴿棚被赶出來的鴿子住滿了。”
  富蘭克林對農業也感興趣。他是最早感覺到農村的農業資源不應被浪費,感到正如農業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樣,農業也應和商業相聯系,應是一門科學的美國人之一。他敦促他所創辦的學院講授种植和園藝。
  1752年4月23日,他在給卡德瓦拉德•科爾登的信中談到了空气和光。他寫道:“我必須承認,我對于光是一無所知的。那种假定稱為光的物質微粒連續不斷地被從太陽表面快得惊人地送出的學說沒有使我滿足。以這樣的運動,那些可想象的极為微小的顆粒一定不會具有超過大炮發射出的24磅重的炮彈的力量嗎?……難道不可以更為合宜地把所有光的現象解釋為:假定宇宙空間充滿著一种微妙的有彈性的流質,當它靜止時,是看不見的,但它的震顫則影響到了精細的眼睛的視覺,如同空气的震動影響耳朵這种較粗的器官一樣。以聲音的例子來說,我們沒有想象比如說一座鐘發出的響亮的微粒循直線飛向耳朵;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想象有光亮的微粒离開太陽,直奔眼睛呢?……好在我們不像可怜的伽利略那樣被宗教法庭指責為异端邪說。我悄聲在私人信件中反對正統學說會是危險的。”在當時,已經有人提出光波理論,富蘭克林是否知道它,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支持了他認為更合理的新理論,向正統的學說挑戰。
  那年12月,他為他在波士頓的哥哥約翰制作了美洲醫學史上第一根有彈性的導尿管。當時,他跑到銀匠那里“指點他制作一根(坐在旁邊直到完工)”,然后寄給了他的哥哥。
  在他從科學研究的這第一階段,他還接近完全地觀察和記述了一場旋風發生的情況。那是在1755年,“在馬里蘭,同塔斯克上校以及其他一些紳士一道騎馬到他的鄉下住所去,在那里,我和儿子受到這位和藹可親又可敬的人极為殷勤、親切的款待。走著走著,我們看到一股小小的旋風在我們下面的的山谷中的一條路上刮起來了,它揚起和挾裹的塵土顯示出它的形狀,如同一塊長形糖面包,尖端朝下旋轉著朝我們移動過來,一邊行進,一邊膨脹起來。當它經過我們旁邊時,它那接近地面的小的底端像一只普通的水捅大小,但越往上越大,看上去有40到50英尺高,半徑長達20到30英尺。我們一行人站住了注視著它,可好奇心比較強烈的我跟隨著它,騎馬走在它的邊上,觀察到它一邊前進,一邊把它小的底端的塵土全都卷起。一般認為,向龍卷風掠過水面時卷起的水柱開上一槍,就會使它破碎,我便不斷地向著這股小小旋風揮鞭打去,想將它打散,可是沒有一點效果。不一會儿,它离開了道路,進入了樹林,每一刻過去,它都變得更大、更強勁,它卷起的不是塵土了,而是地上堆積得厚厚的陳年干樹葉,用它們和樹枝攪起巨大的響聲,并迅速地將高大的樹彎成圓圈,令人吃惊;盡管那旋風前進的速度已不那么快,一個人步行都可以跟上它,但它的圓周運動卻快得惊人。從它現在裹挾著的樹葉,我能清楚地感覺到它激進的气流是呈螺旋狀上升。當看到大樹的樹干和樹身在旋風吹過之處變彎,直到風离開后還保持原樣時,我對我的鞭子在它体積尚小時不能破坏它便不再感到奇怪了。我伴隨它走了3/4英里,直到一些死樹的樹枝被旋風所斷裂而四散飛迸,并落在我的近旁,使我更加擔心有危險時,我站住了,看著它繼續移動著的頂端──它由于挾帶著的樹葉子而成為有形的──高高地露出在樹頂上方。許多樹葉,由于在較高和最寬處得到松釋而在風中散落。但由于已被帶到如此之高的空中,它們顯得只像蒼蠅般大小。
  “這時,我儿子赶上了我,跟著那旋風直到它离開樹林,越過一片老的煙草田。在那儿,由于既無塵土又無樹葉可帶走,在掠過那塊田地時,它的下部逐漸地看不到了。那時,平常的風在刮著,路線和我們的行進方向一致,而旋風前進的方向則差不多是相反的,盡管它不是保持直線,前行的運動也不均衡,前進時向兩邊時有搖擺,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好像有數秒鐘几乎停步不前,接著又開始相當快地向前。當我們回到同伴中時,他們正在贊嘆現在正被普通的風刮到了我們頭頂上那么高的地方的枝葉,它們伴隨著我們前進,有一些不時地落在我們的周圍,有一些直到我們走到了距我們最初看見旋風之處3英里的地方,仍沒有到達地面。
  “當我問塔斯克上校,這樣的旋風在馬里蘭是否常見時,他愉快地回答說,‘不,一點也不,是我們特地拿來款待富蘭克林先生的。’”
  科學之于富蘭克林,是蘊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界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它們,研究它們;他為了生活中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發明、創造:省柴取暖爐解決了冬天取暖中的問題,導尿管減輕了哥哥的病痛。而他為人類避免雷電的傷害則發明了避雷針,這是与他在電學研究上的杰出貢獻緊相聯系的。

★  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在希腊神話故事中,天神普羅米修斯把天上的火种盜取到人間,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卻触怒了主神宙斯,被下令用鐵鏈鎖在高加索的崖壁上,每日遭受神鷹啄食肝臟,但他忍受巨大的痛苦,始終無悔。最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利斯解救。到了18世紀中葉,凡人富蘭克林因率先嘗試馴服雷電,將這一“天火”帶到人間,被譽為“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富蘭克林所處的時代,正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也是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17世紀中葉以來,西歐出現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力學、光學,磁學和熱學等領域都有了一些成就,相形之下,電學顯得落后。那時的電學實驗還只限于用貓皮摩擦火漆棒、電能發生電火花、人接触電火花后感到震動等。對于電是什么、它的運動方式如何等問題,尚無進一步的探索。喜好觀察、實踐的富蘭克林進行了大量實驗,成為近代電學的奠基人。
  在他之前,科學界對靜電現象知之甚少。1731年,英國科學家格雷(1670─1736年)首次發現有些物体能傳電,有些則不能,這樣,就把導体和絕緣体區別開來了。他發現金屬能傳電而絲線則不能。他還注意到尖端放電,從而想到電火花和雷電是不是一樣的東西。1734年,法國科學家杜飛(1689─1739年)發現,將摩擦后帶電的兩根琥珀棒或兩根玻璃棒懸挂起來,它們會互相排斥;可是帶電的琥珀棒和帶電的玻璃棒則會彼此吸引,如果使它們互相接触,它們二者將失去電的性質。杜飛由此得出結論:電分為“琥珀電”和“玻璃電”兩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其后在1745年,荷蘭萊頓大學的馬森布羅克(1692─1761年)和德國的克萊斯特(1700─1748年)各自發明了后來稱為“萊頓瓶”的蓄電池的最早形式;同時,格里凱發明的靜電起電机在18世紀得到改進,它通過連續轉動的摩擦隨時可以方便地得到靜電。這兩項電學儀器的發明,使得科學家可以得到并積蓄電以供進行許多電學現象的觀察。但那時人們對于萊頓瓶的瓶体本身(玻璃)、水和金屬線在起電与放電過程中起什么作用還一無所知。1746年秋天,富蘭克林第一次看到英國學者斯賓士的電學實驗表演,并得到了斯賓士贈送的一套電學儀器,其后便開始了他的電學實驗。尤其是在1748年雇用了哈利•霍爾為工頭和合伙人之后,曾一度很大程度上從商務活動中脫身出來專心進行實驗。
  他的電學實驗首先從萊頓瓶開始,不到几個月,從實驗中有了不少的新發現,解決了當時電學中急待解決的問題──萊頓瓶的作用和原理,得出了极為重要的結論:“電火花并非由摩擦而產生的,而是被收集起來的。電确是一种在物質中彌漫著的,又能為其他物質,特別是水和金屬所吸引的基本要素”。“電火是永遠不會被毀滅的”ヾ。萊頓瓶的全部力量和它的使人受震的威力,都在瓶子的玻璃中間,至于和瓶的內外兩面相接触的金屬片,只能盡到發出電和收受電的功能,換言之,從一面發出,另一面收受。即,電是一种在平常條件下以一定比例存在于一切物質中的要素,在他看來,電是一种單純的“流質”。從而初步解答了電由何處來和萊頓瓶的作用等問題,否定了在此之前科學家們關于萊頓瓶之所以能發生強烈的放電是由于瓶中之水或金屬箔金屬線所致的推測,也就把萊頓瓶實驗的神秘面紗揭開,將其置于一個可以為人理解的科學基礎上了。富蘭克林的這個結論為19世紀法拉第(1791─1867年)對電介質ゝ所作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
  ヾ此處所說的水指含有雜質的普通水,純水是不傳電的。“電火花”、“電火”即現代所稱的電。
  ゝ電介質,不導電的物質。電介質通常用來使帶電体和其他部分隔絕,慣稱“絕緣材料”。


  富蘭克林又認為,既然電是一种單純的“流質”,那么,當玻璃受到摩擦時,電就流入玻璃,使它帶“正電”;而當琥珀受到摩擦時,電就從琥珀流出,使它帶“負電”。相應地,萊頓瓶內外兩面的電荷也被定名為正電与負電,或陽電与陰電,并用正號“+”和負號“-”來表示它們。這是電學上的一個創舉。富蘭克林是第一個把電分為正電和負電來解釋實驗的人。這不僅僅是名稱上的問題,而且是概念上的深化。如果把富蘭克林說的“流質”改稱“電子”,并將流動方向倒過來(因為電子實際上是從琥珀流向玻璃),那么他這個猜測在本質上是正确的。富蘭克林這一創舉使電學開始走向准确的定性的方向。他對萊頓瓶的研究使科學界正确地了解了它的作用,并認識了絕緣体在電學中的重要性。1788年法國科學家庫倫(1736─1806年)發現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有名定律就是從富蘭克林這一概念出發的。這是富蘭克林在電學上的一大貢獻。
  1749年,他在上述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名的“一流論”(或譯為“單流質說”的電學理論),反對杜飛將電分為“玻璃電气”和“琥珀電气”兩种截然不同的流体的“二流論”(或譯為“雙流質說”)。富蘭克林認為,所有的自然物体中都含有電,電只有一种,物体的正負電決定于其含電太多或含電太少。當物体中所含的電超過了正常含量即電太多了時,稱此物起了正電。如果少于正常含量即電太少了時,稱此物起了負電。電可以用正負符號來區別,但不能把它們看作是截然不同的兩种流体。這是電學史上第一個明确的、前后一致的電學學說。
  富蘭克林還利用充電体之間靜電的吸力和斥力的作用,制造了一個很簡單、但又异常靈敏的机械,稱為“電輪”。在這個机械里,輕圓盤以每分鐘50周的速度旋轉,實際是不斷地把電能轉化為机械能。這個發明預示著現代的電動机的出現。
  富蘭克林進行電學實驗的消息在費城傳開后,許多人來到富蘭克林的家中觀看“奇跡”。把他的小小實驗室擠得水泄不通。“為了讓我的朋友們來分擔一些這种擁擠,我在玻璃作坊定制了一些玻璃棒分發給他們,這樣我們終于有了好几個表演者了”。富蘭克林的朋友們幫他向來觀者演示摩擦生電等電學現象,其中有的還獨立地得出了些電學上的小小發現。
  富蘭克林在進行了大量電學實驗后,已經走到了他對大气電學作出重大發現的邊緣。
  在當時,雷電這种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可怕的自然現象的本質是什么,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謎。流行的看法是,它是“上帝之火”,天神發怒,也有人猜測雷電是毒气在天空爆炸。格雷關于電火花和雷電屬于同一性質的猜想,沒有能夠用實驗証明。富蘭克林要來作這一偉大而危險的嘗試了。
  就在他從這一時期最早的電學實驗得出了單流体說的結論的同時,1747年7月11日,他就已經看到了“尖形物体在吸入和放出電火上的神奇效果”。此后,費城和賓州的公共事務占去了他一段時間。到1748年9月29日他得以從商務活動脫身,并遷入了在雷斯街和第二街拐角處的新居。那以后,如富蘭克林自述的:“我將自由自在地沒有其他任務,而只愿于自己想干的,并享受被我視為莫大幸福的東西:有閑暇去讀書、研究、做實驗,同那些愿意尊稱我是朋友或熟人的那些才華橫溢、可敬的人作廣泛的交談。”
  1749年11月7日,富蘭克林在他的實驗記錄中記下了“……電的流質同閃電在這樣一些方面是一致的。1.發光;2.光的顏色;3.彎曲的方向;4.迅疾的運動;5.由金屬而發生;6.爆炸聲;7.存在于水或冰中;8.撕裂或震動通過的物体;9.擊斃動物;10.熔化金屬;11.使可燃物著火;12.硫磺味。電流質被尖狀物吸引。我們不知道閃電是否只有這一特性。但鑒于它們在所有我們已經作過比較的各方面都相一致,它們就可能在這一點上一致嗎?讓我來做這個實驗。”
  在柯林森把他的一封信送到1750年5月的《紳士雜志》發表前几周,富蘭克林已有了如何利用這一發現的想法,“然而,在關于尖狀物放出或吸引電火的實驗中,有一些東西尚未完全得到解釋,對它,我想在下一封信中再來提出解釋。因為尖狀物的原理非常奇特,而它們的效果的确神奇;根据我在實驗中的觀察,我認為,房屋、船只、甚至塔和教堂可以借助它們的作用得到有效保護,免受電殛;因為如果在气候儀、風向標、教堂的紡錘狀尖頂,塔尖或桅杆頂部不是像通常那樣裝上木質或鐵質的圓球,而是裝上一根8到10英尺長的鐵杆,頂端逐漸變尖如針一般,并鍍上防鏽物,或分成數個尖那會更好,我想電火會在它到來達到一殛之時前靜靜地被從云中吸出,在尖上會有亮光出現,如同船上的桅頂燈光一般。這似乎可能是异想天開,但目前請讓它得到傳閱,直到我寄來詳盡的實驗報告。”這是富蘭克林最早的關于避雷針的建議,當時他沒想到需要一條地線。
  1750年7月29日,富蘭克林通過柯林森,正式公開地向英國皇家學會提議進行証明雷電是電的實驗。而在此之前9個月,他已自己決定了要做這實驗。“為決定雷電是否放電現象,我提議在方便之處做一個實驗。”并詳細介紹了實驗方法:“在某一高塔或塔尖頂上放置一种守望棚,大小足夠容納一個人和一個電座ヾ。在電座中央樹一根鐵竿,將這鐵竿彎起來通到門外,然后垂直豎起20到30英尺高,頂端十分尖銳。如那電座保持干淨和干燥,人站在座上,當雷雨云經過時放出電和火花,鐵竿將把火從云中吸向他。如果擔心那人會有危險(雖然我認為沒有危險),可讓他站在棚里地板上,不時地用金屬線圈去接近鐵竿,那金屬線圈的一端有皮帶,他用一根蜡做的把握著它,那鐵竿受電后將從鐵竿傳往線圈而無害于他。”富蘭克林當時還不清楚這种實驗的危險性。1750年圣誕節前兩天,他准備用電來殺死一只火雞時,他的一只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遭到電擊,使他有几分鐘失去知覺,肩上的麻木感直到次日早上才恢复。
  --------
  ヾ指絕緣体。

  英國皇家學會對富蘭克林的提議未予重視。英國的電學家福瑟吉爾•沃森作序的富蘭克林的論文的小冊子以《本杰明•富蘭克林在美洲費城所作的電學實驗和觀察》為名發表了(1751年)。
  富蘭克林的新思想在法國引起了更大的興趣。富蘭克林的小冊子被譯為法文發表(1752年年初),科學家們和公眾都為之激動,法國國王還親自觀看了“實驗哲學大師M•德•洛爾為他演示的“費城實驗”。一些科學家決定進行富蘭克林提議的更大規模的實驗。1752年5月10日下午2點20分,達里巴爾和六位同道在巴黎郊區馬爾利地方的一座花園里用40英尺的鐵竿從地面吸引雷電,隨著一聲開槍射擊般的聲響,實驗成功。富蘭克林的想法不再是推斷。
  在費城,圣誕節前的危險事件并沒有嚇倒富蘭克林。當再次從費城和賓州的公共事業──創辦一所新學院和一所新醫院──脫身后,富蘭克林的注意力重又回到雷電和電的問題上來。1752年7月,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費城做了一次轟動當時科學界的用風箏吸取天電的實驗。
  以下就是關于這次實驗的記述:
  “由于同這次如此重大的發現(或許是伊薩克•牛頓爵士以來最偉大的)的每一情節都將給所有我的讀者以快樂,我將努力地傳遞我從最高權威那里得到的若干新細節來滿足他們。
  “在出版了他的驗証他關于電和雷電是一回事的假說的方法后,博士等著在費城筑起一座塔尖(在基督教教堂),以便將他的觀點付諸實驗,而不是想象用一個大致差不多高度的尖頭竿子來達到那目的。這時,他忽然想到借助一只普通的風箏,他就可以比利用隨便什么尖塔更好地深入雷電區了。所以,他准備了一大塊絲帕和用來展開絲帕的适當長度的兩根相互交叉著的棍子,他抓住第一場就要到來的暴風雨的机會步行到田野上去,在那儿有一座棚子可以用于他的目的。但是由于害怕在科學上不成功的嘗試往往招來的嘲諷,他沒有將他想要進行的實驗告訴任何人,除了他的儿子以外。他儿子將幫助他放出風箏。
  “風箏升了起來,在它顯示出帶電以前,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塊很有放電希望的云籠罩了它,但沒有任何反應。最后,就在他開始對他的努力感到絕望的時候,他觀察到麻繩上一些松散的線直立了起來,相互讓開,仿佛它們被定在了一個共同的導体上。注意到了這一充滿希望的現象,他立即將他的指關節伸向鑰匙(讓讀者去判斷他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极度喜悅吧),發現就這樣完成了。他感覺到了十分明顯的電火花。其他的人也成功了,甚至在繩子被淋濕前,因此這事實就平息了所有的紛爭。當雨淋濕了風箏的繩子時,他收集到了大量的電火花。這事發生在1752年6月,法國電學家証明了同一理論的一個月后,但在他听說了他們所做的實驗之前。”
  這段話是富蘭克林的朋友、英國皇家學會的普利斯特里寫下的──富蘭克林自己沒有公開描述過這事。普利斯特里是在富蘭克林眼皮底下寫的,一定親耳听到了富蘭克林說的關于此事的情況,寫出的草稿也經富蘭克林過了目。普利斯特里前文所說的“最高權威”即指富蘭克林本人。
  當年9月,富蘭克林就“豎起了一根鐵竿把雷電引入我的屋子里,以便對它做一些實驗,用兩只鈴在鐵竿受電時引起注意”。
  他在附近的鐵匠鋪定做了一根9英尺長的頂端尖削的鐵杆,把它安放在煙囪頂上。鐵杆的下端拴上鵝的翎管那么粗的金屬線,然后將金屬線沿樓梯引到屋子里的金屬水泵上,而水泵是通向地下的。他又把屋里的那段金屬線分成兩股,兩股線的終端相距6英寸,各挂上一只小鈴,兩只鈴的中間,用絲線吊著一只小銅球。當金屬線有電流通過時,鈴上的銅球就會響起來。
  他寫道:“在頻繁地從上方的鈴吸取火花和為電瓶充電后,一天夜里,我被樓梯上響亮的劈啪聲惊醒了。我跳了起來,開門出去,我察覺到那銅球不是像往常那樣在鈴之間顫動,而是被支開,离開兩只鈴有一定的距离;當那火通過時,有時候很響亮、迅疾的劈啪聲從一只鈴到另一只鈴,有時候呈一條連續不斷、濃稠的白色溪流,看上去有我的手指般粗細,這時,整個樓梯亮如白晝,人們可以撿得起一根針來。”
  那些鈴在富蘭克林的家里響了好些年。
  看來,盡管他豎起那根鐵竿主要是來取電做實驗,但他也想到了用它來保護自己的房屋。10月1日他寫給柯林森的信中談了風箏的事后,加上了一段附言,言及了避雷針:“我很高興听說我的實驗在法國取得成功,及他們開始在他們的建筑物上使用尖狀物。在那以前,我們已經在我們法院和市政大樓的屋頂安裝了。”這是最早的關于避雷針實際應用的信息。
  富蘭克林在電學上的重大貢獻對當時的普通人來說是奇跡,而對科學家們來說,富蘭克林成了電學上的巨匠。從法國傳來了對他的贊揚;他關于電風箏的敘述12月21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并几乎是馬上就在當年的《學會記錄》上發表。1753年7月,哈佛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在同年9月,威廉學院和馬利學院在1756年4月也步了哈佛的后塵;1753年11月30日,皇家學會“以其神奇的電學實驗和觀察”授予他哥德弗雷•科普利爵士金質獎章。他的電學論文被譯成法文、德文(1758年)和意大利文(1774年)。在整個歐洲,他成了万眾矚目的世界名人。
  富蘭克林作出了科學史上最富戲劇性的猜想之一并証明了它,為人類用孩童玩具那樣簡單的一把鑰匙開啟了當時人們心目中不可知的宇宙的最黑暗、最可怕的門中的一扇,使人們不僅有可能預防雷殛這一最難以預測的災禍之一,而且還可能馴服它、利用它,難怪有人稱他是“新的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


  ------------------
  感謝人類知識的貢獻者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目錄
首頁
搜索